孔子孝的名言 孔子说孝顺的名言106
一、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翻译: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翻译:孟懿子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不久,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三、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翻译:孔子说:“如果能够长时间地不改变父亲生前所坚持的准则,就可说做到了孝。”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四、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翻译: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五、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翻译:孟武伯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父母只为孩子的疾病担忧(而不担忧别的)。”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求所有的孔子关于孝顺的名言!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上面的翻译
1、有子(孔子弟子,姓有名若)说:“所守的约言符合道义,所说的承诺就盟能兑现。态度容貌符合礼仪就不致于遭受侮辱。依靠关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
2、孔子说:“后生小子(弟子在这里指的是年纪幼小的人),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的房子(《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这里的弟子指命士以上的任务而言。入是入父宫,出是出己宫)便敬爱兄弟。寡言少语,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精力,再去学习文献。
3、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父在,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对于父之道长期地不加以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
4、孟懿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为谥号)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不久,樊迟(孔子学生,姓樊名须,字子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道,我答复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问:“什么意思?”孔子道:“父母活着,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了,依照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5、孟武伯(仲孙彘,孟懿子的儿子)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回答道:“做父母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意在做孝子的应该体谅父母,保重健康,不要让父母担忧)
6、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父母便行了,至于狗和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的孝顺父母,那养活父母和饲养狗马怎么去区别呢?
7、子夏(孔子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问孝,孔子说:“儿子在父母面前经有高兴的神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菜佳肴,年长的人吃喝。
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
8、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一边替他们高兴,一边担忧
9、宰我(孔子学生)问:“父母死后要守三年的丧,太久了。君子有三年不去习礼,礼仪必定会废弃掉,三年不去奏音乐,音乐一定会失传。陈谷既然已经吃完了,新谷又已出来,打火用的燧木又经过一个轮回,一年也就可以了。”
孔子道:“(父母死了,不到三年)你便吃那个白米饭,穿花缎衣,你心里安不安呢?”
宰我道:“安.
孔子(抢着说)道:“你安,你就去干吧!君子的守孝,吃美味不小的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适,才不这样干。如今你既然觉得心安,便去干好了。”
宰我退了出来,孔子说:“宰予不仁啊!儿女生下来,三年以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替父母守孝三年,天下都是如此,宰予难道就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三年怀抱的爱护吗?
10、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其为人也孝弟中的“弟”是悌,音ti的四声。孝为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悌为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是仁的基础吧
孔子和老子的关于德孝的名言
孔子说孝和德的很多,你翻翻论语很多都是
老子基本没说过关于德和孝的事情,我印象中有有关于的只有这一句: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认为六亲和睦根本就无所谓孝,只有家人的亲疏关系产生分别,才要强调孝。
孝的名言论语谚语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为政第二》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学而第一》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先进第十》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子张第十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是说,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是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1、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2、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6、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8、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9、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0、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1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2、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13、巧言令色,鲜矣仁。
14、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关于孝的句子(2)
16、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17、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8、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1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20、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2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2、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23、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24、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25、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26、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2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8、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29、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0、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关于孝的句子(3)
3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5、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6、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3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8、父母,唯其疾之忧。
3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0、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4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
42、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43、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44、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4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关于孝的句子(4)
46、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7、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4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49、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5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1、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52、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5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5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55、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56、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5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58、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5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6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说孝顺的名言
一、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翻译: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翻译:孟懿子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不久,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三、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翻译:孔子说:“如果能够长时间地不改变父亲生前所坚持的准则,就可说做到了孝。”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四、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翻译: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五、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翻译:孟武伯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父母只为孩子的疾病担忧(而不担忧别的)。”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翻译: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翻译:孟懿子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不久,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三、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翻译:孔子说:“如果能够长时间地不改变父亲生前所坚持的准则,就可说做到了孝。”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四、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翻译: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五、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翻译:孟武伯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父母只为孩子的疾病担忧(而不担忧别的)。”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求所有的孔子关于孝顺的名言!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上面的翻译
1、有子(孔子弟子,姓有名若)说:“所守的约言符合道义,所说的承诺就盟能兑现。态度容貌符合礼仪就不致于遭受侮辱。依靠关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
2、孔子说:“后生小子(弟子在这里指的是年纪幼小的人),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的房子(《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这里的弟子指命士以上的任务而言。入是入父宫,出是出己宫)便敬爱兄弟。寡言少语,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精力,再去学习文献。
3、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父在,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对于父之道长期地不加以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
4、孟懿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为谥号)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不久,樊迟(孔子学生,姓樊名须,字子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道,我答复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问:“什么意思?”孔子道:“父母活着,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了,依照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5、孟武伯(仲孙彘,孟懿子的儿子)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回答道:“做父母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意在做孝子的应该体谅父母,保重健康,不要让父母担忧)
6、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父母便行了,至于狗和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的孝顺父母,那养活父母和饲养狗马怎么去区别呢?
7、子夏(孔子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问孝,孔子说:“儿子在父母面前经有高兴的神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菜佳肴,年长的人吃喝。
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
8、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一边替他们高兴,一边担忧
9、宰我(孔子学生)问:“父母死后要守三年的丧,太久了。君子有三年不去习礼,礼仪必定会废弃掉,三年不去奏音乐,音乐一定会失传。陈谷既然已经吃完了,新谷又已出来,打火用的燧木又经过一个轮回,一年也就可以了。”
孔子道:“(父母死了,不到三年)你便吃那个白米饭,穿花缎衣,你心里安不安呢?”
宰我道:“安.
孔子(抢着说)道:“你安,你就去干吧!君子的守孝,吃美味不小的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适,才不这样干。如今你既然觉得心安,便去干好了。”
宰我退了出来,孔子说:“宰予不仁啊!儿女生下来,三年以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替父母守孝三年,天下都是如此,宰予难道就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三年怀抱的爱护吗?
10、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其为人也孝弟中的“弟”是悌,音ti的四声。孝为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悌为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是仁的基础吧
孔子和老子的关于德孝的名言
孔子说孝和德的很多,你翻翻论语很多都是
老子基本没说过关于德和孝的事情,我印象中有有关于的只有这一句: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认为六亲和睦根本就无所谓孝,只有家人的亲疏关系产生分别,才要强调孝。
孝的名言论语谚语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为政第二》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学而第一》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先进第十》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子张第十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是说,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是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1、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2、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6、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8、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9、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0、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1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2、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13、巧言令色,鲜矣仁。
14、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关于孝的句子(2)
16、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17、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8、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1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20、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2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2、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23、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24、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25、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26、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2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8、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29、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0、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关于孝的句子(3)
3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5、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6、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3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8、父母,唯其疾之忧。
3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0、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4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
42、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43、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44、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4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关于孝的句子(4)
46、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7、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4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49、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5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1、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52、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5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5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55、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56、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5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58、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5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6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说孝顺的名言
一、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翻译: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翻译:孟懿子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不久,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三、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翻译:孔子说:“如果能够长时间地不改变父亲生前所坚持的准则,就可说做到了孝。”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四、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翻译: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五、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翻译:孟武伯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父母只为孩子的疾病担忧(而不担忧别的)。”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2020-08-14
上一篇:劳动名言名句 劳动的句子唯美简短
最新文章
1分钟前
3分钟前
6分钟前
9分钟前
11分钟前
热门文章
09-21 12:09
12-18 16:08
09-02 14:09
12-25 10:06
08-31 15:08

爱国科学家经典名言佳句集锦
https://sspll.com/mingyan/371287.html

成语造句精粹:1500字示例
https://sspll.com/zaoju/371286.html

成熟的名言警句与人生感悟
https://sspll.com/mingyan/371285.html

TFBOYS励志名言解读:追梦路上,闪耀青春
https://sspll.com/mingyan/371284.html

春天百态:描写春天景物、动植物的造句大全
https://sspll.com/zaoju/371283.html
热门文章

平视名言 平视的事例素材
名言警句 平视自己,仰视他人。 平视是不带色彩的客观,是

更大的世界(今日看料美好生活看见更大的世界)
https://sspll.com/mingyan/114898.html

善举的名言 小善举大爱心优美语句
关于从善的名人名言: 1、善人者,人亦善之。——管仲 2
![张志新(张志新之死真相事件经过)[673字]](https://cdn.shapao.cn/images/text.png)
张志新(张志新之死真相事件经过)[673字]
https://sspll.com/mingyan/131921.html

根基的名言 强调根基的重要性名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合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