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名言 关于大学的意义名言10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有关大学的名言警句
大学的一个独特特征是,它们把科学和学问设想为处理最终无穷无尽的任务……教师不是为学生而存在;教师和学生都有正当的理由共同探究知识。”——洪堡,[美]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9,20,54.
大学需要宁静
“大学的生存条件是宁静与自由,自由是必须的,宁静是有益的,大学全部的外在组织即以这二点为依据。”——洪堡
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大学的自由
国家必须保护科学的自由,在科学中永无权威可言——洪堡。
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忘记生活
“当科学似乎多少忘记生活时,它常常才会为生活带来至善福祉。”——洪堡
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学术自由
大学最主要的原则是尊重自由的学术研究。——洪堡,[德]鲍尔生.德国教育史[M].滕大春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大学与国家
国家决不应指望大学同政府的眼前利益直接联系起来;却应相信大学若能完成它们的真正使命,则不仅能为政府眼前的任务服务而已,还会使大学在学术上不断地提高,从而不断地开创更广阔的事业基地,并且使人力物力得以发挥更大的功用,其成效是远非政府近前布置所能意料的。——洪堡
大学的职能
“大学是教育机构,也是研究机构,但大学存在的主要原因既不能从它向学生传授纯粹知识方面,也不能从它为院系成员提供纯粹研究机会方面去寻找。……大学存在的理由在于,它联合青年人和老年人共同对学问进行富有想象的研究,以保持知识和火热的生活之间的联系”——英国数学家兼教育家A·N·怀特海
教育不是着眼于实用
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要培养人们去适应传统的世界。教育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与技能,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的自我性、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与理解力,以便使他们能在目前还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自我作出有意义的选择。——费希特,柏林大学第一任选举出来的校长。
人与教育
人不应被作为手段,不应被看做一部机器上的齿轮。人是有自我目的的,他是自主、自律、自决、自立的,是由他自己来引导内心,是出于他自身的理智,并按自身的意志来行动的。而教育的实质,就在于如何使人们能去理智地引导内心,理智地采取行动。”——康德,摘自托马斯.尼佩代尔《德意志史1800-1866》p34
知识的价值
“知识的费用—不管其价格如何—比之于世界在整个人类无知的历史上所付出的代价来说,总是微小的。”——美国前总统林登·B·约翰逊
大学的理想
“大学的理想要靠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来实践,至于大学组织的各种形式则是次要的。如果这种为实现大学理想的活动被消解,那么单凭组织形式是不能挽救大学生命的。”——雅斯贝尔斯
大学与社会的冲突
大学里的先进思想、进步的价值观念往往与阻碍社会发展的势力产生冲突,大学因而也成为社会变革的“策源地”。在中国有人们熟知的“五四”运动与北京大学,在国外,如艾尔文·古德纳列举的那样,最初支持路德反叛教会的,是他所在的位于威登堡的大学以及德国其他大学里的教师和学生;英国爆发的大规模资产阶级革命,大学是反叛的源头;在俄国,1905年革命以前的所有革命运动都是以知识分子和学生为基础的。1905年革命也首先发端于学生罢课,然后才传播到工人和农民阶层。[22]可以说,从大学产生以来,大学与社会的冲突时而紧张,时而缓和,但始终没有间断过。
——“现代大学制度”概念综述,宋旭红,江苏高教,2005年03期
什么是大学
大学不是一个用一种观点来看世界的紧密结合的专业群体。作为不同专业的聚合,它是非集权的、松散的和软弱的,——著名社会学家和高等教育学者伯顿·克拉克
大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大学应向社会,也向政府证明,它能够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作出重要的贡献。但大学在执行政府的发展纲领和回应现代经济的要求的同时,应当竭力保持本身的自主性,这是大学实现它的下述独特的功能所绝对必须的:进行‘纯’学术研究,实施社会批评,发展智力文化,服务作为人的这一社会存在等。大学是唯一能够解决所有这些问题的社会组织”——赫威·卡利耶,大学的文化模式[J].黄顺经译.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8,(3).
大学的功能
“每一个较大规模的现代社会,无论它的政治、经济或宗教制度是什么类型的,都需要建立一个机构来传递深奥的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换言之,凡是需要人们进行理智分析、鉴别、阐述或关注的地方,那里就会有大学。”——[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郑继伟,张维平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12.
学术自由
“就是可以自由地发表新思想和新发现,不仅不必因其向正统挑战而怀有畏惧之心,并且确信这种新思想或新发现如果经得起考验,就可以变成新正统以代替旧正统。在科学研究领域中是不分等级高下的,科学上的权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学问的整个结构是由构成真正学识的共同意见结合而成的。就这一点而言,学术专业似乎确立了超越国家、民族、政治、宗教而独立的不成文的专业标准了。
——〔英]阿什比著,滕大春,滕大生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价值必有损失
任何一种价值都是这样一种价值,你要想得到它,就必须承受其他价值有所损失的痛苦”。
求大学里的名句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4.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6.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7.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8.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9.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10.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11.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12.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13.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14.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大学》中的经典名句
《大学》中的经典句子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一章。道:宗旨,纲领。明:第一个明动词,彰明,显发。德:德行。亲:更新。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至善:最完善圆满的境界。定,心志的定向。本: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
【译文】
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赏析】
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地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释】
选自《大学》第二章。齐:管理。修:修养。正:端正。致:推极,获取。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
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赏析】
治国、齐家、平天下都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是修身的问题。有道德的理想人格具体表现在行为、节操之中,可行为节操由意念志向所决定,如果意念志向夹杂着私情物欲。表现在行为节操不符合道德规范。所以只要思想志向真诚,心灵自然能够体现在各种行为事物之中,心志不为物欲所诱惑,道德人格就由此建立。其实道德的修养前提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掌握做人道理。由此再推到这段话的前部分,要平治天下,开创一个道德的世界,就必须有一个道德的国家,国家由家组成,家由个体的人组成;最终归结到人的德行和道德人格。
3.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
选自《大学》第二章。
【译文】
对事物深入研究以后,知识就能丰富,知识丰富以后,诚意就能证实,诚意证实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身心就能修养,身心修养以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好以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
【赏析】
这段话是对上一段话相对的复述。上一段话说明要明明德平天下,最终推到人要学习掌握知识,明白事理,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而这段话强调通过学习,修养学问道德,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有仁德修养的人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两段话在说理逻辑上只是修辞手法上的先后而已,都阐述的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4.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三章。止:达到。敬:恭敬。慈:慈爱。信:信义,诚信。
【译文】
作为君主,就要达到仁爱;作为臣下,就要达到恭敬;作为儿子,就要达到孝顺;作为父亲,就要达到慈爱;与国民交往,就要达到诚信。
【赏析】
《大学》在首章就阐述了明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强调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知识,知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修养品德,建立自己理想的道德人格。以“止于至善”为方向或目标,使自己无时无刻不在为仁行善之途上前进。所以至善之地表现在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事事物物中,像君主的仁,臣子的恭,儿子的孝、父亲的慈,国民之交的信等都可以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永远不止息。要想“止于至善”,就需要发挥知、情、意,全力以赴,不可懈怠,然后会有较好的成效。
5.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三章。毋:不要。恶:前一个厌恶,后一个污浊。好:前一个喜欢,后一个美丽。
【译文】
所说的证实自己的诚意,就是不要自我欺骗,如同厌恶奇异的臭味,如同喜欢美好的色彩,这叫做自我满足。
【赏析】
这段话主要是对诚意的含义论述。《朱子语类》卷第十五中说:“格物者知之始也;诚意者行之始也。”即对事物能明白其理,以达到致知的境地,然后对于道理无所不明,可是,有丰富的知识并不一定能守仁,明白事理并不一定能切实依理而行,唯意念诚实不欺的人,才能真正地为善去恶。这也是修身、正心的前提。所以说,让意念真实而无妄地依理而发,如同厌恶污秽的臭味,如同喜爱美好的色彩,不虚伪,不自欺,每个人应当以此自勉。
6.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三章。润:润泽,润饰。广:宽平。胖:安舒。
【译文】
有钱的人能够光彩他的房屋,有仁德的人,会修养他的身心,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所以君子一定要证实自己的诚意。
【赏析】
作为君子,一定要有诚意,在意念将发未发的瞬间要告诫自己,使意念真实无妄。由于意念是非,必然表现在各种言行上,而意念真诚又是美好道德品质的表现。所以有仁德的君子,做事光明正大,内心毫无愧疚,自然心胸坦然开朗,身体舒适健壮全归于诚意的结果。
7.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三章。贤:前一个贤是尊敬,后一个,所尊敬的贤人。亲:前一个亲近,后一个所亲近的亲族。乐:前一个以此为乐,享受之义,后一个喜乐,快乐。利:前一个以此为利益,得到之义,后一个利益。
【译文】
后代君子尊敬所应尊敬的贤人,亲近所应亲近的亲族,普通一般人享受所得到快乐,利用所得到的利益,所以才终生不忘记前代圣王。
【赏析】
这句话是对此之前半部分总结,前部分论述前代圣君止于至善的德行,人民敬仰,不能忘怀。形容更新民风的效果,以证明明德的作用,所以后世有德之贤士,有感先王德行的宏大,自然敬而仰之。后代君子继承前王的宏德基业,自然怀念感激,百姓享受安居乐业的快乐,所以才终生不忘前代圣王。说理充分,证明了“止于至善”的巨大作用。
8.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一章。不恕:不能推己及人。喻:使人明了,使人接受。
【译文】
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不是恕道,却能够去教导别人的,是从来没有的。
【赏析】
要治国,先齐家;不修身,不可以齐家。从修身到齐家,再到治理国家,是最自然的事,所以《大学》里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家之长修身与否,是家人的榜样,国君的修身,同样对人民起着表率作用,治国者的举止最能引起人民的注意,容易上行下效。治国者必须谨言慎行,务求言行一致,凡是推行的礼乐政令,自己能身体力行,并能慈爱人民,体贴民心,考虑养民教民之道,使人民在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满足。人民才会心悦诚服接接受其礼义教化、信守政令法制,才能要求别人。所以对君子而言,自己具备道德修养否则会适得其反。
9.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二章。上:国君。老老:第一个老指敬重,后一个老指老人。长长:第一个长指尊重,第二个长指长辈。弟:悌,孝悌。恤:怜惜,救助。孤:没有父亲。倍:即背,违背,背弃。
【译文】
所说的平定天下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是国君敬重老人,人民就会崇尚孝道;国君尊敬长者,人民就会崇尚恭顺;国君怜抚孤儿,人民就不会背弃。
【赏析】
言传不如身教。齐家的关键是修身,身修才能教育家人。治国之道除了教化之外,还需政令,但毕竟以教化为本。这段话就是强调国君在治国中的表率作用。只要在上者有敬老尊长、怜恤孤苦的行为,则人民自会兴起孝、慈、不背之志。这只不过是能推己及人,人心比,都一理而已。为人君者若能洁身自好,修养仁德,实行仁政,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护而保有天下。这就是国君有道,不令自行,治国之道便是此理。
10.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四章。道:言说之意,指治国的道理。
【译文】
就是说得到人民的心,就能得到整个国家;丧失民众的心,就会丧失整个国家。
【赏析】
儒家治国思想是为政以德,以礼治国,以民为本。这句话所阐述的道理和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同出一辙。在上位者,要重视民众的力量,把人民做为立国之本,因为民众的向背,决定着国家的存亡。有仁德的君主,应顺应民心,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宽以待民,善待民众,关心民众疾苦,让民众安居乐业。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自然保有天下。这种治国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11.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注释】
先自《大学》第十四章。
【译文】
财富积聚了,民众就会离散,财富分散了,民众就会集聚。
【赏析】
治理国家,财用之源来自人民的辛勤劳动。国君若能从爱民出发,节约用度,使人民能生活充裕,以达到爱民、善民、富民的目的,人民自然而然会人心归向,辛勤耕作,贡献国家。如果国君只求自己聚敛财物,满足奢侈荒淫的享乐,那么,所属臣下就会争财逐利,中饱私囊,造成内乱四起。既然不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人民当然不会努力耕作,导致人心涣散,人人见利轻义,上下都会陷于祸乱,最后招致国家败亡。所以,《大学》强调为上者要修养道德,公正无私,廉洁自律,与民同乐,拥有了人民,才是真正的拥有财富。
12.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六章。拂:违反的意思。菑:古“灾”字。逮:及至。
【译文】
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赏析】
荀子在《哀公》中说:“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舟水比喻君王与百姓的关系,把君比做舟,把民比做水,水可载舟达到彼岸,亦可将舟掀翻沉没。可谓精辟至极。所以说:若为君者为一己的私欲,他的好恶有悖人民的好恶,以至失去民心,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必将是引祸至身,自取灭亡。由此可见,为君者要亲贤臣,远小人,以人民的好恶为好恶,符合人民利益的事便做,以民为本,此可谓为治国之道。使人人各得其所,以此获得民心。
13.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六章。君子:指为君上者。道:修已治人之术。忠信:尽已之心而不违物。骄恭:骄横放纵。
【译文】
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采用忠诚信义来争得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赏析】
在儒家的德政思想中,立信于民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孔子在《论语子路》里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即为君上者讲信用,人民就会以实情相告。为上者做到言出即行,表里如一,以实际行动取信于人民,得到人民的信服,就会得到民心,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国家政权也因此而得到巩固。所以说,治国的大原则就是必须忠诚守信来争取人民的拥戴,骄横放纵,奢侈荒淫就会失去民心,危害国家。
14.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七章。道:规律。生:生产。食之者:坐食俸禄不干活的人。为:创造。疾:迅速。舒;舒缓。财:物资货财。恒:时常,长久。
【译文】
增殖财富有个大原则,就是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就会使财富长久充足了。
【赏析】
这段看似论述蓄积财富的道理。实则以蓄积财富的普遍规律说明治国之理和修养个人仁德。在上者有仁德修养,能谨慎持守,不受私欲诱惑,推己及人,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戴而保有土地,拥有土地,人民又乐于耕作,不言而喻,财物必然富足。加之为君上者能知人善任,摒弃只会坐食俸禄、不会办事的鄙薄小人。这样,有贤德的人大公无私,能造福人民,创造财富迅速,用度节约,财富就会蓄积国库。当然,为了财富于道德廉耻而不顾,那便是不义之财,不义之财来得容易,失得快。
关于大学的意义名言
大学应当是充满光明、自由和知识的地言。——英国犹太政治家迪斯雷利
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有关大学的名言警句
大学的一个独特特征是,它们把科学和学问设想为处理最终无穷无尽的任务……教师不是为学生而存在;教师和学生都有正当的理由共同探究知识。”——洪堡,[美]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9,20,54.
大学需要宁静
“大学的生存条件是宁静与自由,自由是必须的,宁静是有益的,大学全部的外在组织即以这二点为依据。”——洪堡
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大学的自由
国家必须保护科学的自由,在科学中永无权威可言——洪堡。
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忘记生活
“当科学似乎多少忘记生活时,它常常才会为生活带来至善福祉。”——洪堡
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学术自由
大学最主要的原则是尊重自由的学术研究。——洪堡,[德]鲍尔生.德国教育史[M].滕大春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大学与国家
国家决不应指望大学同政府的眼前利益直接联系起来;却应相信大学若能完成它们的真正使命,则不仅能为政府眼前的任务服务而已,还会使大学在学术上不断地提高,从而不断地开创更广阔的事业基地,并且使人力物力得以发挥更大的功用,其成效是远非政府近前布置所能意料的。——洪堡
大学的职能
“大学是教育机构,也是研究机构,但大学存在的主要原因既不能从它向学生传授纯粹知识方面,也不能从它为院系成员提供纯粹研究机会方面去寻找。……大学存在的理由在于,它联合青年人和老年人共同对学问进行富有想象的研究,以保持知识和火热的生活之间的联系”——英国数学家兼教育家A·N·怀特海
教育不是着眼于实用
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要培养人们去适应传统的世界。教育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与技能,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的自我性、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与理解力,以便使他们能在目前还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自我作出有意义的选择。——费希特,柏林大学第一任选举出来的校长。
人与教育
人不应被作为手段,不应被看做一部机器上的齿轮。人是有自我目的的,他是自主、自律、自决、自立的,是由他自己来引导内心,是出于他自身的理智,并按自身的意志来行动的。而教育的实质,就在于如何使人们能去理智地引导内心,理智地采取行动。”——康德,摘自托马斯.尼佩代尔《德意志史1800-1866》p34
知识的价值
“知识的费用—不管其价格如何—比之于世界在整个人类无知的历史上所付出的代价来说,总是微小的。”——美国前总统林登·B·约翰逊
大学的理想
“大学的理想要靠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来实践,至于大学组织的各种形式则是次要的。如果这种为实现大学理想的活动被消解,那么单凭组织形式是不能挽救大学生命的。”——雅斯贝尔斯
大学与社会的冲突
大学里的先进思想、进步的价值观念往往与阻碍社会发展的势力产生冲突,大学因而也成为社会变革的“策源地”。在中国有人们熟知的“五四”运动与北京大学,在国外,如艾尔文·古德纳列举的那样,最初支持路德反叛教会的,是他所在的位于威登堡的大学以及德国其他大学里的教师和学生;英国爆发的大规模资产阶级革命,大学是反叛的源头;在俄国,1905年革命以前的所有革命运动都是以知识分子和学生为基础的。1905年革命也首先发端于学生罢课,然后才传播到工人和农民阶层。[22]可以说,从大学产生以来,大学与社会的冲突时而紧张,时而缓和,但始终没有间断过。
——“现代大学制度”概念综述,宋旭红,江苏高教,2005年03期
什么是大学
大学不是一个用一种观点来看世界的紧密结合的专业群体。作为不同专业的聚合,它是非集权的、松散的和软弱的,——著名社会学家和高等教育学者伯顿·克拉克
大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大学应向社会,也向政府证明,它能够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作出重要的贡献。但大学在执行政府的发展纲领和回应现代经济的要求的同时,应当竭力保持本身的自主性,这是大学实现它的下述独特的功能所绝对必须的:进行‘纯’学术研究,实施社会批评,发展智力文化,服务作为人的这一社会存在等。大学是唯一能够解决所有这些问题的社会组织”——赫威·卡利耶,大学的文化模式[J].黄顺经译.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8,(3).
大学的功能
“每一个较大规模的现代社会,无论它的政治、经济或宗教制度是什么类型的,都需要建立一个机构来传递深奥的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换言之,凡是需要人们进行理智分析、鉴别、阐述或关注的地方,那里就会有大学。”——[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郑继伟,张维平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12.
学术自由
“就是可以自由地发表新思想和新发现,不仅不必因其向正统挑战而怀有畏惧之心,并且确信这种新思想或新发现如果经得起考验,就可以变成新正统以代替旧正统。在科学研究领域中是不分等级高下的,科学上的权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学问的整个结构是由构成真正学识的共同意见结合而成的。就这一点而言,学术专业似乎确立了超越国家、民族、政治、宗教而独立的不成文的专业标准了。
——〔英]阿什比著,滕大春,滕大生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价值必有损失
任何一种价值都是这样一种价值,你要想得到它,就必须承受其他价值有所损失的痛苦”。
求大学里的名句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4.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6.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7.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8.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9.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10.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11.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12.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13.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14.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大学》中的经典名句
《大学》中的经典句子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一章。道:宗旨,纲领。明:第一个明动词,彰明,显发。德:德行。亲:更新。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至善:最完善圆满的境界。定,心志的定向。本: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
【译文】
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赏析】
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地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释】
选自《大学》第二章。齐:管理。修:修养。正:端正。致:推极,获取。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
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赏析】
治国、齐家、平天下都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是修身的问题。有道德的理想人格具体表现在行为、节操之中,可行为节操由意念志向所决定,如果意念志向夹杂着私情物欲。表现在行为节操不符合道德规范。所以只要思想志向真诚,心灵自然能够体现在各种行为事物之中,心志不为物欲所诱惑,道德人格就由此建立。其实道德的修养前提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掌握做人道理。由此再推到这段话的前部分,要平治天下,开创一个道德的世界,就必须有一个道德的国家,国家由家组成,家由个体的人组成;最终归结到人的德行和道德人格。
3.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
选自《大学》第二章。
【译文】
对事物深入研究以后,知识就能丰富,知识丰富以后,诚意就能证实,诚意证实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身心就能修养,身心修养以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好以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
【赏析】
这段话是对上一段话相对的复述。上一段话说明要明明德平天下,最终推到人要学习掌握知识,明白事理,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而这段话强调通过学习,修养学问道德,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有仁德修养的人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两段话在说理逻辑上只是修辞手法上的先后而已,都阐述的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4.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三章。止:达到。敬:恭敬。慈:慈爱。信:信义,诚信。
【译文】
作为君主,就要达到仁爱;作为臣下,就要达到恭敬;作为儿子,就要达到孝顺;作为父亲,就要达到慈爱;与国民交往,就要达到诚信。
【赏析】
《大学》在首章就阐述了明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强调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知识,知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修养品德,建立自己理想的道德人格。以“止于至善”为方向或目标,使自己无时无刻不在为仁行善之途上前进。所以至善之地表现在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事事物物中,像君主的仁,臣子的恭,儿子的孝、父亲的慈,国民之交的信等都可以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永远不止息。要想“止于至善”,就需要发挥知、情、意,全力以赴,不可懈怠,然后会有较好的成效。
5.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三章。毋:不要。恶:前一个厌恶,后一个污浊。好:前一个喜欢,后一个美丽。
【译文】
所说的证实自己的诚意,就是不要自我欺骗,如同厌恶奇异的臭味,如同喜欢美好的色彩,这叫做自我满足。
【赏析】
这段话主要是对诚意的含义论述。《朱子语类》卷第十五中说:“格物者知之始也;诚意者行之始也。”即对事物能明白其理,以达到致知的境地,然后对于道理无所不明,可是,有丰富的知识并不一定能守仁,明白事理并不一定能切实依理而行,唯意念诚实不欺的人,才能真正地为善去恶。这也是修身、正心的前提。所以说,让意念真实而无妄地依理而发,如同厌恶污秽的臭味,如同喜爱美好的色彩,不虚伪,不自欺,每个人应当以此自勉。
6.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三章。润:润泽,润饰。广:宽平。胖:安舒。
【译文】
有钱的人能够光彩他的房屋,有仁德的人,会修养他的身心,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所以君子一定要证实自己的诚意。
【赏析】
作为君子,一定要有诚意,在意念将发未发的瞬间要告诫自己,使意念真实无妄。由于意念是非,必然表现在各种言行上,而意念真诚又是美好道德品质的表现。所以有仁德的君子,做事光明正大,内心毫无愧疚,自然心胸坦然开朗,身体舒适健壮全归于诚意的结果。
7.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三章。贤:前一个贤是尊敬,后一个,所尊敬的贤人。亲:前一个亲近,后一个所亲近的亲族。乐:前一个以此为乐,享受之义,后一个喜乐,快乐。利:前一个以此为利益,得到之义,后一个利益。
【译文】
后代君子尊敬所应尊敬的贤人,亲近所应亲近的亲族,普通一般人享受所得到快乐,利用所得到的利益,所以才终生不忘记前代圣王。
【赏析】
这句话是对此之前半部分总结,前部分论述前代圣君止于至善的德行,人民敬仰,不能忘怀。形容更新民风的效果,以证明明德的作用,所以后世有德之贤士,有感先王德行的宏大,自然敬而仰之。后代君子继承前王的宏德基业,自然怀念感激,百姓享受安居乐业的快乐,所以才终生不忘前代圣王。说理充分,证明了“止于至善”的巨大作用。
8.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一章。不恕:不能推己及人。喻:使人明了,使人接受。
【译文】
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不是恕道,却能够去教导别人的,是从来没有的。
【赏析】
要治国,先齐家;不修身,不可以齐家。从修身到齐家,再到治理国家,是最自然的事,所以《大学》里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家之长修身与否,是家人的榜样,国君的修身,同样对人民起着表率作用,治国者的举止最能引起人民的注意,容易上行下效。治国者必须谨言慎行,务求言行一致,凡是推行的礼乐政令,自己能身体力行,并能慈爱人民,体贴民心,考虑养民教民之道,使人民在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满足。人民才会心悦诚服接接受其礼义教化、信守政令法制,才能要求别人。所以对君子而言,自己具备道德修养否则会适得其反。
9.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二章。上:国君。老老:第一个老指敬重,后一个老指老人。长长:第一个长指尊重,第二个长指长辈。弟:悌,孝悌。恤:怜惜,救助。孤:没有父亲。倍:即背,违背,背弃。
【译文】
所说的平定天下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是国君敬重老人,人民就会崇尚孝道;国君尊敬长者,人民就会崇尚恭顺;国君怜抚孤儿,人民就不会背弃。
【赏析】
言传不如身教。齐家的关键是修身,身修才能教育家人。治国之道除了教化之外,还需政令,但毕竟以教化为本。这段话就是强调国君在治国中的表率作用。只要在上者有敬老尊长、怜恤孤苦的行为,则人民自会兴起孝、慈、不背之志。这只不过是能推己及人,人心比,都一理而已。为人君者若能洁身自好,修养仁德,实行仁政,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护而保有天下。这就是国君有道,不令自行,治国之道便是此理。
10.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四章。道:言说之意,指治国的道理。
【译文】
就是说得到人民的心,就能得到整个国家;丧失民众的心,就会丧失整个国家。
【赏析】
儒家治国思想是为政以德,以礼治国,以民为本。这句话所阐述的道理和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同出一辙。在上位者,要重视民众的力量,把人民做为立国之本,因为民众的向背,决定着国家的存亡。有仁德的君主,应顺应民心,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宽以待民,善待民众,关心民众疾苦,让民众安居乐业。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自然保有天下。这种治国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11.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注释】
先自《大学》第十四章。
【译文】
财富积聚了,民众就会离散,财富分散了,民众就会集聚。
【赏析】
治理国家,财用之源来自人民的辛勤劳动。国君若能从爱民出发,节约用度,使人民能生活充裕,以达到爱民、善民、富民的目的,人民自然而然会人心归向,辛勤耕作,贡献国家。如果国君只求自己聚敛财物,满足奢侈荒淫的享乐,那么,所属臣下就会争财逐利,中饱私囊,造成内乱四起。既然不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人民当然不会努力耕作,导致人心涣散,人人见利轻义,上下都会陷于祸乱,最后招致国家败亡。所以,《大学》强调为上者要修养道德,公正无私,廉洁自律,与民同乐,拥有了人民,才是真正的拥有财富。
12.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六章。拂:违反的意思。菑:古“灾”字。逮:及至。
【译文】
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赏析】
荀子在《哀公》中说:“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舟水比喻君王与百姓的关系,把君比做舟,把民比做水,水可载舟达到彼岸,亦可将舟掀翻沉没。可谓精辟至极。所以说:若为君者为一己的私欲,他的好恶有悖人民的好恶,以至失去民心,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必将是引祸至身,自取灭亡。由此可见,为君者要亲贤臣,远小人,以人民的好恶为好恶,符合人民利益的事便做,以民为本,此可谓为治国之道。使人人各得其所,以此获得民心。
13.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六章。君子:指为君上者。道:修已治人之术。忠信:尽已之心而不违物。骄恭:骄横放纵。
【译文】
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采用忠诚信义来争得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赏析】
在儒家的德政思想中,立信于民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孔子在《论语子路》里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即为君上者讲信用,人民就会以实情相告。为上者做到言出即行,表里如一,以实际行动取信于人民,得到人民的信服,就会得到民心,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国家政权也因此而得到巩固。所以说,治国的大原则就是必须忠诚守信来争取人民的拥戴,骄横放纵,奢侈荒淫就会失去民心,危害国家。
14.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七章。道:规律。生:生产。食之者:坐食俸禄不干活的人。为:创造。疾:迅速。舒;舒缓。财:物资货财。恒:时常,长久。
【译文】
增殖财富有个大原则,就是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就会使财富长久充足了。
【赏析】
这段看似论述蓄积财富的道理。实则以蓄积财富的普遍规律说明治国之理和修养个人仁德。在上者有仁德修养,能谨慎持守,不受私欲诱惑,推己及人,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戴而保有土地,拥有土地,人民又乐于耕作,不言而喻,财物必然富足。加之为君上者能知人善任,摒弃只会坐食俸禄、不会办事的鄙薄小人。这样,有贤德的人大公无私,能造福人民,创造财富迅速,用度节约,财富就会蓄积国库。当然,为了财富于道德廉耻而不顾,那便是不义之财,不义之财来得容易,失得快。
关于大学的意义名言
大学应当是充满光明、自由和知识的地言。——英国犹太政治家迪斯雷利
2020-07-11
上一篇:大学 名言 关于大学的意义名言
下一篇:家的名言 家的简短美句
最新文章 1分钟前 3分钟前 6分钟前 8分钟前 10分钟前
热门文章 09-21 12:09 12-18 16:08 09-02 14:09 12-25 10:06 08-31 15:08
鬼字成语揭秘:探索中国文化中的神秘与禁忌
https://sspll.com/zuci/334965.html
青春搞笑语录经典,笑到喷饭乐不停!
https://sspll.com/yulu/334964.html
黑帮经典台词:霸气十足,胆识过人
https://sspll.com/yulu/334963.html
具组词同音字
https://sspll.com/zuci/334962.html
早安语励志语录:点亮每一天的希望之光
https://sspll.com/yulu/334961.html
热门文章
平视名言 平视的事例素材
名言警句 平视自己,仰视他人。 平视是不带色彩的客观,是
更大的世界(今日看料美好生活看见更大的世界)
https://sspll.com/mingyan/114898.html
善举的名言 小善举大爱心优美语句
关于从善的名人名言: 1、善人者,人亦善之。——管仲 2
张志新(张志新之死真相事件经过)[673字]
https://sspll.com/mingyan/131921.html
根基的名言 强调根基的重要性名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合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