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拙毋巧,方得大雅94


在文坛浩瀚的长河中,流传着许多熠熠生辉的佳句名言,其中“宁拙毋巧”这句箴言,饱含着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于语言艺术的独到见解。它告诫人们,在写作时宁可质朴粗糙一些,也不要刻意追求华美巧饰,如此才能成就真正的大雅之作。

历代文人墨客,都奉行“宁拙毋巧”的原则。唐代诗圣杜甫,以其沉雄奔放的诗风著称于世。他的诗歌语言看似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厚的思想和情感,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至今令人动容。

宋代文豪苏轼,也是“宁拙毋巧”的践行者。他的散文行云流水,挥洒自如,尽管语言平易质朴,却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如《赤壁赋》中“苏子愀然,正襟危坐”的描写,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作者临江凭吊的复杂心态,令人叹服。

到了清代,桐城学派领袖方苞提出“义理为主,辞采为辅”的观点,更加强调了“宁拙毋巧”在散文创作中的重要性。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姚鼐,秉承这一理念,主张“文以意为主,以辞达意,非意为辞也”,强调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而不应过多追求辞藻华丽。

从杜甫到苏轼,从桐城派到后来的诸多文人,都将“宁拙毋巧”视为写作的圭臬,为中华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究其原因,在于“拙”与“巧”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理念和审美趣味。

“巧”追求的是形式上的美感和技巧上的炫耀,往往注重对辞藻的雕琢和句式的安排,容易流于形式主义和华而不实。而“拙”则注重的是内容的充实和思想的深刻,不拘泥于形式,以质朴平实的语言承载真情实感。

正如诗人陆游所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真正的佳作不在于语言的华丽雕饰,而在于思想的深邃和情感的真挚。以“巧”为追求的作品,往往会给人一种矫揉造作的感觉,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而以“拙”为本的作品,则能深入人心,引发共鸣。

因此,“宁拙毋巧”不仅仅是一条写作的准则,更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我们也应该坚持这一原则,不急于求成,不盲目追求外表光鲜,而是脚踏实地,注重内心的修行和思想的沉淀。如此,才能成就大器,赢得真正的尊重和认可。

2025-01-19


上一篇:走进汉字世界:用练字点亮励志名言

下一篇:人生的名人名言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