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求知,远离仕途387


自古以来,华夏文化中便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崇文尚才传统。而对于仕途功名,则历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读书人应该积极入仕,以实现自己的抱负,造福黎民百姓。也有人认为,读书人应该远离官场,专心于学问和精神修养。

对于“喜欢读书莫做官”的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之所以为圣,亦为无为也,则无不治。”在老子看来,圣人应该远离世俗纷争,专心于道法自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造福天下。孔子虽然主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但他也认为,君子应该以德行修身养性为先,而仕途功名只是外在的修饰而已。

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使得儒家经学成为治国安邦的正统学说。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读书人竞相追逐仕途功名,以求取荣华富贵。然而,仕途之路并不总是坦途,很多人在官场中沉浮跌宕,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便有了一些厌倦官场,追求隐逸生活的名言传世。

如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又如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些诗句都表达了作者对仕途的厌倦,以及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

唐宋以降,随着理学的发展,文人墨客更加注重精神修养和道德情操。他们认为,读书是为了明理修身,而仕途只是实现理想的一种途径。如果为了仕途功名而放弃了学问和修养,那就失去了读书的根本意义。因此,出现了更多主张“喜欢读书莫做官”的名言。

如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夫政事,何为者也?治民之具耳。有治民之具,无治民之心,焉得民之治乎?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者,民之父母也;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者,民之贼也。”又如朱熹在《大学章句》中写道:“君子之道,本诸身,发于心,行于事。古之圣贤,所以能治国平天下者,只为其心术正,事物看得分明,故所以应事接物,皆有条理。”

这些名言都强调了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重要性,认为读书人应该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而不是沉迷于仕途功名。到了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反对科举制、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兴起,“喜欢读书莫做官”的说法也更加普遍。

如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士志于道,而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如章太炎在《訄书》中写道:“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智之桎梏,发人类之精神,上以救国救民,下以自求多福。若徒以青衿取青钱,乌足以语士乎?”

总之,“喜欢读书莫做官”的说法在中国文化中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墨客对此都有自己的见解。虽然仕途功名是很多读书人的追求,但对于那些真正追求学问和精神修养的人来说,远离官场,专心于学问和修身,才是更加理想的生活方式。

2025-02-10


上一篇: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中文名言的巧妙对称

下一篇:给自己点燃斗志!1500字励志名言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