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石壕吏》赏析(杜甫写的《石壕吏》)[3116字]579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 有吏夜捉人 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 暮投石壕村 ,单刀直入,直叙其事。 暮 字、 投 字、 村 字都需玩味,不宜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 未晚先投宿 ,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可以设想,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或者 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 起有猛虎攫人之势 (《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 有吏夜捉人 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 有吏夜捉人 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 征兵 、 点兵 、 招兵 而说 捉人 ,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 夜 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 捉人 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 捉 到;第二、表明县吏 捉人 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 暮 投石壕村的,从 暮 到 夜 ,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 捉人 ,老翁立刻 逾墙 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 吏呼一何怒 至 犹得备晨炊 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 史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 吏 与 妇 的尖锐矛盾。一 呼 、一 啼 ,一 怒 、一 苦 ,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 一何 ,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 妇啼一何苦 ,是 吏呼一何怒 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 吏呼 ,全力写 妇啼 ,而 吏呼 自见。 听妇前致词 上启下。那 听 是诗人在 听 ,那 致词 是老妇 苦啼 着回答县吏的 怒呼 。写 致词 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 怒呼 、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 老妇 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 三男邺城戍 到 死者长已矣 ,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 有吏夜捉人 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 老妇出门看 ,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 老妇泣诉说: 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 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 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 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 更无人 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 家里再没人了! 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 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 老妇不得已,这才说: 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 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 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 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 (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两句,有的本子作 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 ,可见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妇的 致词 ,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 怒吼 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表明老妇已被抓走,儿媳妇低声哭泣。 夜久 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 如闻 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 捉 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试想昨日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是何心情?诗人作何感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 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 就是说, 民为邦本 ,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子,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诗人杜甫面对这一切,没有美化现实,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发出了 有吏夜捉人 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赞道: 其事何长!其言何简! 就是指这一点说的。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毫无概念化的感觉。诗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概括了矛盾双方之后,便集中写 妇 ,不复写 吏 ,而 吏 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 致词 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 有吏夜捉人 的主题。又如只写了 老翁逾墙走 ,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 如闻泣幽咽 ,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 请从吏夜归 ,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 独与老翁别 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全诗一百二十个字,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霍松林)
2022-12-25

默读:费渡与骆闻舟的名言金句赏析
https://sspll.com/mingyan/405274.html

红尘四字成语大全及释义
https://sspll.com/zuci/405273.html

炙手可热的含义及应用:1500字深度解析
https://sspll.com/zaoju/405272.html

门当户对:成语典故及现代解读
https://sspll.com/zaoju/405271.html

迷你世界:那些闪耀的瞬间与隽永的箴言
https://sspll.com/mingyan/405270.html
热门文章

形容累的诗句 形容身心疲惫的古诗词
一生百年凡尘苦, 风华燃尽指间输。 人间

乌云诗句 乌云压境风雨欲来古诗
1,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出自宋代:蔡襄《梦中

写少年的诗句 形容少年未来可期的诗句
诗句、诗词: 1、杜甫《饮中八仙歌》:宗之潇洒美少

男孩名字诗句 男女主名字在一句诗
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可取名:

关于成长的诗句 形容人成长蜕变的诗句
1、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所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