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1778字]176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杜甫
郑公樗散鬓成丝, 酒后常称老画师。
万里伤心严谴日, 百年垂死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 邂逅无端出饯迟。
便与先生应永诀, 九重泉路尽交期。
郑虔以诗、书、画 三绝 著称,更精通天文、地理、军事、医药和音律。杜甫称赞他 才过屈宋 、 道出羲皇 、 德尊一代 。然而他的遭遇却很坎坷。安史乱前始终未被重用,连饭都吃不饱。安史乱中,又和王维等一大批官员一起,被叛军劫到洛阳。安禄山给他一个 水部郎中 的官儿,他假装病重,一直没有就任,还暗中给唐政府通消息。可是当洛阳收复,唐肃宗在处理陷贼官员问题时,却给他定了 罪 ,贬为台州司户参军。杜甫为此,写下了这首 情见于诗 的七律。
前人评这首诗,有的说: 从肺腑流出 , 万转千回,纯是泪点,都无墨痕 。有的说: 一片血泪,更不辨是诗是情。 这都可以说抓住了最本质的东西。至于说它 屈曲赴题,清空一气,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同时一格 ,则是就艺术特点而言的;说它 直可使暑日霜飞,午时鬼泣 ,则是就艺术感染力而言的。
杜甫和郑虔是 忘形到尔汝 的好友。郑虔的为人,杜甫最了解;他陷贼的表现,杜甫也清楚。因此,他对郑虔的受处分,就不能不有些看法。第三句中的 严谴 ,不就是他的看法吗?而一、二两句,则是为这种看法提供依据。说 郑公樗散 ,说他 鬓成丝 ,说他 酒后常称老画师 ,都是有含意的。
樗(chū 初) 和 散 ,见于《庄子 逍遥游》: 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 又《庄子 人间世》载:有一木匠往齐国去,路见一高大栎树,人甚奇之,木匠却说: 散木 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 说郑公 樗散 ,有这样的含意:郑虔不过是 樗栎 那样的 无用之材 罢了,既无非分之想,又无犯 罪 行为,不可能是什么危险人物。何况他已经 鬓成丝 ,又能有何作为呢!第二句,即用郑虔自己的言谈作证。人们常说: 酒后见真言。 郑虔酒后,有什么越礼犯分的言论没有呢?没有。他不过常常以 老画师 自居而已,足见他并没有什么政治野心。既然如此,就让这个 鬓成丝 的、 垂死 的老头子画他的画儿去,不就行了吗?可见一、二两句,并非单纯是刻画郑虔的声容笑貌;而是通过写郑虔的为人,为郑虔鸣冤。要不然,在第三句中,凭什么突然冒出个 严谴 呢?
次联紧承首联,层层深入,抒发了对郑虔的同情,表现了对 严谴 的愤慨,的确是一字一泪,一字一血。对于郑虔这样一个无罪、无害的人,本来就不该 谴 。如今却不但 谴 了,还 谴 得那样 严 ,竟然把他贬到 万里 之外的台州去,真使人伤心啊!这是第一层。郑虔如果还年轻力壮,或许能经受那样的 严谴 ,可是他已经 鬓成丝 了,眼看是个 垂死 的人了,却被贬到那么遥远、那么荒凉的地方去,不是明明要他早一点死吗?这是第二层。如果不明不白地死在乱世,那就没啥好说;可是两京都已经收复了,大唐总算 中兴 了,该过太平日子了,而郑虔偏偏在这 中兴 之时受到了 严谴 ,真是太不幸了!这是第三层。由 严谴 和 垂死 激起的情感波涛奔腾前进,化成后四句,真 不辨是诗是情。
苍惶 一联,紧承 严谴 而来。正因为 谴 得那么 严 ,所以百般凌逼,不准延缓;作者没来得及送行,郑虔已经 苍惶 地踏上了漫长的道路。 永诀 一联,紧承 垂死 而来。郑虔已是 垂死 之年,而 严谴 又必然会加速他的死,不可能活着回来了;因而发出了 便与先生应永诀 的感叹。然而即使活着不能见面,仍然要 九重泉路尽交期 啊!情真意切,沉痛不忍卒读。诗的结尾,是需要含蓄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卢得水评这首诗,就说得很不错: 末竟作 永诀 之词,诗到真处,不嫌其迫,不妨于尽也。
杜甫当然是忠于唐王朝的;但他并没有违心地为唐王朝冤屈好人的做法唱赞歌,而是实事求是地斥之为 严谴 ,毫不掩饰地为受害者鸣不平,表同情,以至于坚决表示要和他在泉下交朋友,这不是表现了一个真正的诗人应有的人格吗?有这样的人格,才会有 从肺腑流出 、 真意弥满 、 情见于诗 的艺术风格。
(霍松林)

2022-12-26


上一篇: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1072字]

下一篇:杜甫《春宿左省》(杜甫《春宿左省》拼音)[134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