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1267字]515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李白
子房未虎啸, 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 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下成, 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不邳, 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 怀古钦英风。
唯见碧流水, 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 萧条徐泗空。
这是李白经过下邳(在江苏睢宁)圯桥时写的一首怀古之作。诗饱含钦慕之情,颂扬张良的智勇豪侠,其中又暗寓着诗人的身世感慨。张良,字子房,是辅佐刘邦打天下的重要谋臣。诗起句 虎啸 二字,即指张良跟随汉高祖以后,其叱咤风云的业绩。但诗却用 未 字一笔撇开,只从张良发迹前写起。张良的祖父和父亲曾相继为韩国宰相,秦灭韩后,立志报仇, 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皇 (《史记 留侯世家》)。 破产不为家 五字,点出了张良素来就是一个豪侠仗义、不同寻常的人物。后两句写其椎击秦始皇的壮举。据《史记》记载,张良后来 东见沧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 。诗人把这一小节熔铸成十个字: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以上四句直叙之后,第五句一折, 报韩虽不成 ,惋惜力士椎击秦始皇时误中副车。秦皇帝为之寒栗,赶紧 大索天下 ,而张良的英雄胆略,遂使 天地皆振动 。七、八两句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写张良 更姓名潜匿下邳 ,而把圯桥进履,受黄石公书一段略去不写,只用一个 智 字暗点,暗度到三句以后的 曾无黄石公 。 岂曰非智勇? 不以陈述句法正叙,而改用反问之笔,使文气跌宕,不致平衍。后人评此诗,说它句句有飞腾之势,说得未免抽象,其实所谓 飞腾之势 ,就是第五句的 虽 字一折和第八句的 岂 字一宕所构成。
以上八句夹叙夹议,全都针对张良,李白本人还没有插身其中。九、十两句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这才通过长存的圯桥古迹,把今人、古人结合起来了。诗人为何 怀古钦英风 呢?其着眼点还是在现实: 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此两句,句法有似五律中的流水对。上句切合圯桥,桥下流水,清澈碧绿,一如张良当时。岁月无常,回黄转绿,大有孔子在川上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之慨。下句应该说是不见张子房了,可是偏偏越过张子房,而说不见张子房之师黄石公。诗人的用意是:当代未尝没有如张良一般具有英风的人,只是没有象黄石公那样的人,加以识拔,传以太公兵法,造就 为王者师 的人才罢了。表面上是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实际上,这里是以曲笔自抒抱负。《孟子 尽心下》云: 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表面上孟子是喟叹世无孔子,实质上是隐隐地以孔子的继承人自负。李白在这里用笔正和孟子有异曲同工之处:谁说 萧条徐泗空 ,继张良而起,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哉!诗人《扶风豪士歌》的结尾说: 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 ,可以看作此诗末两句的注脚。
一首怀古之作,写得如此虎虎有势而又韵味深长,这是极可欣赏的。
(沈熙乾)

2022-12-27


上一篇:李白《越中览古》(李白越中览古表现手法)[1607字]

下一篇:李白《谢公亭》(李白《谢公亭》的译文)[138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