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七)》[1210字]458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七)
杜 甫
男儿生兏成名身已老, 三年饥走荒山道。
长安卿相多少年, 富贵应须致身早。
山中儒生旧相识, 但话宿昔伤怀抱。
呜呼七歌兮悄终曲, 仰视皇天白日速。
乾元二年(759),杜甫四十八岁。七月,他自华州弃官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十月,转赴同谷(今甘肃成县),在那里住了约一个月,这是他生活最为困窘的时期。一家人因饥饿病倒床上,只能挖掘土芋来充肠。在饥寒交迫的日子里,诗人以七古体裁,写了《同谷七歌》,描绘流离颠沛的生涯,抒发老病穷愁的感喟,大有 长歌当哭 的意味。此为第七首,是组诗中最精彩的篇章。
此诗开头使用了九字句: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 。浓缩《离骚》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意,抒发了身世感慨。杜甫素有匡世报国之抱负,却始终未得施展。如今年将半百,名未成,身已老,而且转徙流离,几乎 饿死填沟壑 ,怎不叫他悲愤填膺!六年后杜甫在严武幕府,曾再次发出这种叹穷嗟老的感慨: 男儿生无所成头皓白,牙齿欲落真可惜。 (《莫相疑行》)其意是相仿的。
次句 三年饥走荒山道 ,把 三年 二字缀于句端,进一步突现了诗人近几年的苦难历程。 三年 ,指至德二载(757)至乾元二年。杜甫因上疏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而遭贬斥,为饥饿驱迫,在 荒山道 上尝够了艰辛困苦。
三、四句,诗人追叙了困居长安时的感受,全诗陡然出现高潮。十二年前,杜甫西入长安,然而进取无门,度过了惨淡的十年。他接触过各种类型的达官贵人,发现长安城中凭借父兄余荫,随手取得卿相的,以少年为多: 长安卿相多少年。 这不能不使诗人发出愤激之词: 富贵应须致身早。 致身早 ,似是劝人的口吻,却深蕴着对出现 少年 卿相 这种腐败政治的愤慨。这和他早年所写的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显然同属愤激之言。
五、六句又回到现实,映现出诗人和 山中儒生 对话的镜头: 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 诗人身处异常窘困的境地,当然感叹自己不幸的遭遇,因而和友人谈起的都是些令人很不愉快的往事。忧国忧民的 怀抱 无法实现,自然引起无限伤感。
第七句 呜呼七歌兮悄终曲 ,诗人默默地收起笔,停止了他那悲愤激越的吟唱,然而思绪的巨潮如何一下子收住? 仰视皇天白日速 ,搁笔望天,只见白日在飞速地奔跑。这时,一种迟暮之感,一种凄凉沉郁、哀壮激烈之情,在诗人心底涌起,不能自已。
《同谷七歌》在形式上学习张衡《四愁诗》、蔡琰《胡笳十八拍》,采用了定格联章的写法,在内容上较多地汲取了鲍照《拟行路难》的艺术经验,然而又 神明变化,不袭形貌 (沈德潜《唐诗别裁》),自创一体,深为后人所赞许。此诗作为组诗的末篇,集中地抒发了诗人身世飘零之感。艺术上,长短句错综使用,悲伤愤激的情感,犹如潮水般冲击着读者的心弦。
(陶道恕)

2022-12-29


上一篇:张籍《节妇吟》(张籍节妇吟原文和翻译)[882字]

下一篇:杜甫《蜀相》赏析(蜀相ppt优秀课件免费)[178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