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浑《汴河亭》[1316字]471

汴河亭
许浑
广陵花盛帝东游, 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 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 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 迷楼还似景阳楼。
隋炀帝杨广为了东游广陵(扬州),不惜倾全国民力财力开凿一条运河,即今通济渠。其东段叫汴河,汴河之滨筑有行宫,即 汴河亭 。这首《汴河亭》诗,当是作者在南游中经过汴河时写的。诗写得笔力劲健,气势雄壮,语言华美,意境阔大,且感慨深沉,讥讽无情。诗人对隋炀帝这个历史亡灵的鞭挞,实际上是针对晚唐政治腐败,统治者生活奢靡的现实而发的。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三个特点:
一是在写景叙事上的 示观 描写。所谓 示观 ,就是通过艺术想象把未曾见过的事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如临其境。许浑经过二百年前修筑的炀帝的行宫汴河亭时不由得感慨万千,浮想联翩,炀帝当年那种穷奢极欲的情景仿佛呈现在眼前。这就是诗的前考试吧所描写的内容:炀帝为了东游广陵赏花玩乐,将那从昆仑山流下来的黄河水分引凿渠,修了一条运河;运河一修成, 百二禁兵 即皇帝卫兵就跟着皇帝辞别了宫庭, 三千宫女 也伴随着皇帝下到龙舟;一路上鼓声震天,旌旗如林,浩浩荡荡,奔赴广陵。这一切,诗人都只是 想见 而并未亲见,但却写得这般情景生动,使读者犹如亲见,这就是作者进行的 示观 描写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是诗的意境的动态描绘。诗中 劈昆仑 、 下龙舟 、 星辰动 、 日月浮 等句中的 劈 下 动 浮 ,以及 游 、 震 、 拂 、 开 等字,都是动词,因而就赋予全诗意境以活动的体态,形成了骏马走坂之势,给人以形象飞动之感。特别引人注意的是,诗人在进行这种动态描写时,能够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虚构和夸张。象颈联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两句,其中的 鼓震 、 旗开 当是历史事实,但是鼓声能上入云霄,把行云挡住并使星辰摇动;旗帜能 拂浪 ,在旌旗闪动时又能使人看到波浪中日月的浮影;这却分明是诗人的创造性想象,是虚构和夸张。诗的首联、颔联本来已经写得很活脱,很有气魄,再加上这样一个颈联,就更显得造形生动,气象雄豪,简直是把杨广东游的那种赫赫声势、巍巍壮观的豪华盛况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这两句诗实是全篇的 警策 。
三是 卒章显其志 。白居易曾说他的 新乐府 是 卒章显其志 。许浑这首诗也巧妙地运用了这种写法,诗的前考试吧基本上是冷静地客观地写景叙事,单看这考试吧几乎看不出作者的倾向所在。只是到了最后一联,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 ,才忽然笔锋一转,把对事件的评判,写诗的旨意,一下子袒露了出来。诗人 显志 的方式也很别致。他笔下的末联不是前考试吧所创造的形象的自然延伸,也不是对炀帝东游景象的直接批判,而是另起炉灶,凌空一跃,一下子跃到 义师 、 迷楼 上去了,对炀帝游荡荒淫所招致的亡国后果作了严肃的评论和无情的嘲讽。但又不是直言指斥,而是把炀帝为了淫乐而修的 迷楼 与南朝陈后主的 景阳楼 相比,把人们的视线和思绪又拉回到眼前的汴河亭,解景生情,发人深思,无限感慨都在意象之外,这样的结尾是很有韵味的。
(贾文昭)

2023-01-04


上一篇:许浑《途经秦始皇墓》[737字]

下一篇:杜牧《念昔游三首(其一)》[68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