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赏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作者是谁)[1382字]515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出自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 )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
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y )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f )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y n)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 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 ng)倾楫(j )摧;薄(b )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予(y )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chǔ)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噫( i)!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幼年丧父,生活贫苦,却刻苦读书,少有大志。据《宋史》记载,他从小就立下 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 的誓言。欧阳修给他写的墓碑文也说: 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 可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句话是范仲淹自幼的心语,而藉《岳阳楼记》一文广为人知。 先忧后乐 的思想,究其渊源,即是儒家的仁爱思想。孟子就曾说: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 梁惠王下》)范仲淹把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逆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范仲淹的从政生涯,始终践行了这一信念。例如,天圣七年(1029),30 岁的范仲淹还在没有资格进谏的小小秘书阁校理任上,就上书谏止皇帝宋仁宗率百官为章献太后朝拜上寿;第二年又直接上书请章献太后还政退位──那时章献太后正垂帘听政,权倾朝野,满朝文武, 无敢言者 。范仲淹因此被贬离京,三年后才回来。又如,景三年(1036),范仲淹向宋仁宗进《百官图》,指斥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任用谗佞,反被诬为 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 ,又遭贬斥,连为他鸣不平的欧阳修等人也被贬放。范仲淹仕途沉浮几十年,数遭贬黜,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 义田 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 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 。为民请命,忧民之忧,这就是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精神的具体体现。

2023-02-24


上一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全诗赏析(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什么诗)[1383字]

下一篇:“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全诗[277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