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全诗赏析[1570字]635
名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
赠汪伦
作者:李白 年代:唐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赏析:
李白 斗酒诗百篇 ,一生喜好游览名山大川。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请他去泾县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欣然而往。汪伦是泾县的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于是李白问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 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 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这首诗写的是汪伦(唱歌)来为李白送行的情景。诗人很感动,所以用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前两句叙事。 李白乘舟将欲行 ,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 , 忽闻 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从诗中分析,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由于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他的情深作对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 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别裁》)这两句妙就妙在 不及 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 深千尺 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 深千尺 了,那么汪伦的情谊之深,读者也可想而知了。诗人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喻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果诗人说,汪伦的友情真像潭水那样深,也是可以的,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刻意雕琢的味道。而诗中的写法,好像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 劝君更进一杯酒 ,一个 一杯一杯复一杯 。口头语,眼前景,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读者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
我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 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 清人施补华也说诗 忌直贵曲 。然而,李白这首诗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 语直 ,其 脉露 ,而 意 不浅,味更浓,它 直 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
另外,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这首诗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有一种不期而然之妙。 看似寻常最奇崛 ,正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 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 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2023-02-25

作文本里的名言佳句:从积累到运用
https://sspll.com/mingyan/405073.html

称的组词造句及用法详解
https://sspll.com/zaoju/405072.html

一年级生必备:常用“术”字组词大全及例句
https://sspll.com/zuci/405071.html

令人窒息的难过:1500字情感语录短句集
https://sspll.com/yulu/405070.html

爱字同音字组词及文化内涵探析
https://sspll.com/zuci/405069.html
热门文章

形容累的诗句 形容身心疲惫的古诗词
一生百年凡尘苦, 风华燃尽指间输。 人间

乌云诗句 乌云压境风雨欲来古诗
1,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出自宋代:蔡襄《梦中

写少年的诗句 形容少年未来可期的诗句
诗句、诗词: 1、杜甫《饮中八仙歌》:宗之潇洒美少

男孩名字诗句 男女主名字在一句诗
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可取名:

关于成长的诗句 形容人成长蜕变的诗句
1、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所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