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夜曲中闻折柳(此夜曲中闻折柳 全诗)[1186字]127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李白 年代:唐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赏析: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 洛城 表明是客居, 春夜 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 暗飞 ,变客体为主体。 暗 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 谁家 、 暗飞声 ,写出 闻 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 暗 字,十分恰当。这里 暗 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 暗 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 ,意即不知谁家, 谁 与 暗 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 散入春风 , 满洛城 ,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 字用得妙。 散 是均匀、遍布。笛声 散入春风 ,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 满洛城 的 满 字预设地步; 满 字从 散 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 柳 谐 留 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 兵革苦辛 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中说: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 闻笛 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 此夜 ,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 何人不起故园情 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 我 ,却更见 我 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2023-03-15


上一篇:关于秋天的诗句(关于秋天的诗句三年级上册)[4492字]

下一篇:描写花的诗句(描写花的诗句古诗)[144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