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终南余雪》赏析[1502字]534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诗文解释】
终南山北岭的景色秀丽,积雪好像浮在云端之上。初晴的阳光照在树林末梢,傍晚的长安城中增添了寒意。
【简析】
诗人通过山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诗人不仅仅写遥望终南山积雪的名利景象,还由此兴发了 不知多少寒士受冻 感慨,真是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俏丽。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所作。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 意思已经完满了。 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既然是 望终南馀雪 。诗人便从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起笔,写终南山的 阴岭 (山北叫 阴 ),而且,惟其 阴 ,才有 余雪 。这一 阴 字下得非常确切;而 秀 是望中所得的总体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 ,就是 终南阴岭秀 的具体内容。此句中 浮 字下得极为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 浮 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问: 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 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 中的 霁色 ,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 林表 涂上的色彩。
明 字当然下得好,但 霁 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诗人不仅用了 霁 ,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 霁 。这样, 林表 承 终南阴岭 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馀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至此,结句的 暮 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的是 望 中所见,末句则写 望 中所感。俗谚有云: 下雪不冷消雪冷 ;又云: 日暮天寒 。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馀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馀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
做望 终南馀雪 的题目,写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何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呢?整首诗起承转合自然,毫不拖泥带水,完全符合考场的题旨要求,难怪祖咏写完这四句诗,就收笔了。
诗无达诂。这首诗,历来受到后人的称颂,无非就是描写景色逼真、简洁之类,并与其他诗人作比较,予以强调。王士稹就在其《渔洋诗话》卷上中,把这首诗和陶潜的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王维的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 等并列,称其为咏雪的 最佳 之作,这当然不算过誉。
然而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从中看出祖咏那种潇洒超然的态度,他不因考场约束,题旨写足便搁笔飘然而去。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其次,诗歌着眼的虽是 望终南余雪 ,但是诗人所描写的景象恰如冰清玉洁、色彩明丽的一种胸怀,更是一种气质,一种浪漫,一种只有在盛唐时代才能出现的普遍的心灵感应。艺术在那个时代,既是诗人的专利,更是盛唐时代的主旋律 青春勃发、积极向上、绚烂美丽是整个盛唐诗人的总体气质。明乎此,才能在更深层次上明晓其写景的深层包蕴,才能更为深入到文学艺术的核心 人。其实,一切意象的塑造都是人心的曲折委婉之反映。

2023-03-23


上一篇:描写黄河的诗句(描写黄河的诗句六年级上册)[224字]

下一篇:“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全诗赏析[77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