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诗歌赏析?[5521字]297
清 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 疾风甚雨 。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 天街小雨润如酥 样的雨, 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 雨纷纷 ,传达了那种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 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 纷纷 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 路上行人欲断魂 。 行人 ,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那么什么是 断魂 呢?在诗歌里, 魂 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断魂 ,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 断魂 二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 断魂 ,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 纷纷 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 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着写行人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 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 牧童遥指杏花村 。在语法上讲, 牧童 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 借问 的宾词 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 行动 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 您顺着我的手儿瞧! 是连答话带行动 也就是连 音乐 带 画面 ,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 画面 给予读者,而省去了 音乐 , 不,不如说是包括了 音乐 。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 画面 ,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 音乐 。
遥 ,字面意义是远。然而这里不可拘守此义。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 酒望子 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 杏帘在望 ,那 在望 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 杏花村 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诗只写到 遥指杏花村 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的闻讯而喜,怎样的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的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的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 ,这些,诗人就能 不管 了。他把这些都付与读者的想象,为读者开拓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 有余不尽 。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 起 第二句是 承 ,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 转 ,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 合 。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吧!
清明诗歌赏析-《湘春夜月》
这是词人黄孝迈的自度曲,词牌即词题,与诗意完全吻合。
这首长调抒写词人羁旅途中的感怀,相当细腻而充分。上阕写黄昏时分的心情:时近清明,绿柳枝头鸣禽啼啭,令人心绪迷乱,黯然伤神;鸟儿叫得多好听呵,仿佛一片美妙的清歌,可惜它都付与了天色渐渐黑了下来的黄昏。这 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 二句,属全词中的警句,词人不单单是写自然景象,而是以 翠禽 自况,慨叹自己的一片 清歌 只能付与这黄昏般的时代和阴影笼罩的社会。黄昏吞噬了鸟儿的清歌,社会湮没了词人的吟唱,自己的心声还能被谁注意、理解呢?想和柳絮低低地倾诉,又怕轻薄的柳絮不能理解自己深沉的伤痛;在这楚地异乡的旅栈孤栖独宿,满腔的柔情,满怀的别绪只有自家承受,有谁能给予一丝的温存慰藉?这里 柳花 又是一个比喻,一个象征,她也许是某一个轻薄的女子,无法理解词人襟怀,她的 温存 怎能抚慰词人的 柔情别绪 ,反而使它更加强烈、执著
下阕进一步抒写词人夜间独宿旅舍的情景和感怀:酒饮完了,一盏空樽放在面前;帘外青山朦胧阒寂,一钩残月当空,正对着门庭闪着幽幽的光辉。词人将 空樽 、 青山 、 残月 等意象都加以人格化:空樽因无酒而啜泣,青山因入梦而无语,残月因窥人而当门。这种拟人的手法其实都是词人孤寂心绪的外化,即作者主观情愫的对象化。
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 三句是词人目力与心绪的继续伸延:上句不是写到 残月当门 吗?从当着一钩残月的门口望出去,只见翠玉楼前的一泓清波在晴明的夜色中微微荡漾,波光摇着云影,使这幽静的夜更显得寂寥迷茫。词人连用两个 湘 字是为与上阕的 楚乡 相照应,更加突出自身 独在异乡为异客 的孤寂。在难堪的孤寂中,心儿自然要飞向故园、飞向亲人,怎奈天长梦短魂飞苦,从霎时的假寐中醒来,周围愈加充满失落的空虚
最后词人直抒胸臆,发出了 问甚时,重见桃根 的呼唤。 桃根 一语系从晋人王献之《情人桃叶歌》中的 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 而来。世传 桃根 为桃叶之妹,后多用以指情人。辛弃疾《念奴娇 西真姊妹》云: 拾翠洲边携手处,疑是桃根桃叶。 史达祖《瑞鹤仙 馆娃春唾起》中又有句: 谩相思桃叶桃根,旧家姊妹。 词人黄孝迈的思念不是他的情人,这愁情这思绪如密密的丝缕缠绕在他的心上无法摆脱。人间有并刀可以剪断三江水,可这愁绪即使用并刀也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呵!古时并州出产的剪刀以锋利著称,杜甫有诗云: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断吴淞斗江水。 姜夔有词云: 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 。黄孝迈末句之典即由此脱胎而来。(张厚余)
附原文:
湘春夜月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
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
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
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
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
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
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
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
清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相传其俗起于西周时期。所以,史上早就有 周公作时训,定二十四气 的说法。宋元之交的吴澄在他所编的《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一书中曾写道: 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 ,就是说,到了这时,天气清和明朗,草木开始萌茂。因此,民间早就有 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 的说法。
清明,同样是一个充满祥和惬意气氛的节日。所谓 清明祭扫各纷然 (宋代诗人高菊卿诗句),其实 祭扫 只是清明的一项并非主流的活动,真正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时令价值的是 踏青 、 折柳 、 拔河 、 蹴鞠 、 放风筝 和 荡秋千 等重要内容。
别馆青山郭,游人折柳行。落花经上巳,细雨带清明 。这首唐朝羊士谔所写的诗就画意般地歌咏了人们在清明这一天走出家门,到青山远村折柳、踏青的情景。 上巳 ,指的是农历的阳春三月。据史料记载,踏青之俗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就兴起了。
以苏州西山水月寺的题诗和 无碍泉 而闻名的宋代文人李弥大有一首诗写道: 蒙蒙细雨网春晖,南阳清明二月时。细草养泥留燕子,好花藏蜜待蜂儿 。这里,作者一反唐代诗人杜牧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的郁闷情绪,为我们编织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清明时节了,看那拱破松软的泥土刚长出的嫩草,就不禁使人想到衔泥筑巢的春燕;那沐浴着春雨绽放的鲜花,仿佛正等待着勤劳酿蜜的蜂儿来吸吮呢。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这是宋代另一位诗人吴惟信给我们留下的百读不厌的佳作,诚可谓心境好、景色新,一派鸟语花香!
踏青春游固然是必不可少,但大文豪苏轼却显得格外冷静。他在《东栏梨花》的诗里写道: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处几清明 。他告诉我们,这美好的时光当然是令人陶醉的,但人生几何,切莫因为沉湎于此而忘记了珍惜时光。
清明节的前一天是 寒食节 ,据说这一天要禁动烟火,等到清明家家都要 乞新火 。所以,人们往往将这两个节日合并起来过。唐朝诗人韦应物有一首诗歌咏道: 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毬度阁来 。这里说的是清明寒食之际,人们在园中 蹴鞠 玩耍的事。 蹴鞠 ,就是踢皮球。汉代刘向在他的《新序》一书中曾有所谓 寒食塌青蹴鞠 的记载,而唐代的另一位诗人仲无颜在他的《气球赋》中更生动地记录了人们蹴鞠嬉戏的场景: 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闹,或略地丸走,乍凌空似月圆 。这颇具现场感的描述,正是我国足球运动端倪的一个形象写照!
满街杨柳绿似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好似隔帘红杏里,女郎缭乱送秋千。 唐人韦庄的诗句,说的是 荡秋千 。荡秋千,原称 荡千秋 ,据说,其俗最早为北方的山戎族所创,后来传入中原,由于汉武帝时以 千秋万寿 作为祝寿之辞,以后为了避讳便改称 秋千 。南北朝时,从后宫逐渐传到民间。梁代宗懔所撰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说: 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
在中国,清明节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随着时代的前进,清明节也不断丰富着内容,增添着新的文化内涵。请听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同志在1964年的清明节所写的一首诗: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濛访旧踪。 清明节,重访党的一大会址,董老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清明节车过嘉兴烟雨楼》诗篇。这朴实无华的语言,这深沉缅怀的情感,难道不使我们想起那嘉兴湖畔星星之火的小船而感慨万端吗?
清明节诗篇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墳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2023-03-29

二年级小学生“沾水”造句大全及练习
https://sspll.com/zaoju/404168.html

护士经典语录及感悟:1500字温暖人心
https://sspll.com/mingyan/404167.html

鸳鸯的“鸯”字组词及文化内涵
https://sspll.com/zuci/404166.html

自助洗车:干净利落,掌控自如,省钱省心
https://sspll.com/mingyan/404165.html

淘宝爆笑语录集锦:看完笑到肚子疼!
https://sspll.com/yulu/404164.html
热门文章

形容累的诗句 形容身心疲惫的古诗词
一生百年凡尘苦, 风华燃尽指间输。 人间

乌云诗句 乌云压境风雨欲来古诗
1,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出自宋代:蔡襄《梦中

写少年的诗句 形容少年未来可期的诗句
诗句、诗词: 1、杜甫《饮中八仙歌》:宗之潇洒美少

男孩名字诗句 男女主名字在一句诗
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可取名:

关于成长的诗句 形容人成长蜕变的诗句
1、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所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