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欢的诗句 千古绝句最美古诗文171
仰头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逢蒿人
大家最喜欢的诗句有哪些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弹到此,为呜咽。
你最喜欢的三首诗句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秦观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木兰花》纳兰容若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葬花吟》曹雪芹
我最喜欢的诗句
我最喜欢的诗句就是于谦《石灰吟》中的“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这是这位诗人一身的写照,也是我为人处世的原则。“粉骨碎身”四个字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要留青白在人间”更是教会我们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无论遭受到任何的威胁,我都像诗中所说的做一个顶天立地,刚正不屈的人。
行了,字数到了。
千古绝句最美古诗文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当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宋祁《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无题-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大家最喜欢的诗句有哪些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弹到此,为呜咽。
你最喜欢的三首诗句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秦观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木兰花》纳兰容若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葬花吟》曹雪芹
我最喜欢的诗句
我最喜欢的诗句就是于谦《石灰吟》中的“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这是这位诗人一身的写照,也是我为人处世的原则。“粉骨碎身”四个字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要留青白在人间”更是教会我们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无论遭受到任何的威胁,我都像诗中所说的做一个顶天立地,刚正不屈的人。
行了,字数到了。
千古绝句最美古诗文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当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宋祁《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无题-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2020-07-24
上一篇:现的诗句 现开头的诗词
下一篇:芳华诗句 赞美芳华的经典语句
最新文章
1分钟前
4分钟前
6分钟前
7分钟前
12分钟前
热门文章
08-20 15:08
08-12 11:08
08-14 15:08
09-24 11:09
07-24 14:07

勤勉协作,共筑卓越:努力工作与相互学习的名言精粹
https://sspll.com/mingyan/367173.html

爻字组词大全:详解两个字词语及文化内涵
https://sspll.com/zuci/367172.html

spacial造句及词义详解:空间、特殊与辨析
https://sspll.com/zaoju/367171.html

lovable造句大全及用法详解
https://sspll.com/zaoju/367170.html

激励学习:名言排比句式下的自我鞭策与成长
https://sspll.com/mingyan/367169.html
热门文章

形容累的诗句 形容身心疲惫的古诗词
一生百年凡尘苦, 风华燃尽指间输。 人间

乌云诗句 乌云压境风雨欲来古诗
1,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出自宋代:蔡襄《梦中

写少年的诗句 形容少年未来可期的诗句
诗句、诗词: 1、杜甫《饮中八仙歌》:宗之潇洒美少

男孩名字诗句 男女主名字在一句诗
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可取名:

关于成长的诗句 形容人成长蜕变的诗句
1、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所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