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的诗句 形容形势紧迫的诗句139

  最有气迫的诗句: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对酒当歌

  作者: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求关于女人迫不得已的诗句

  节妇吟唐·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有苦衷迫不得已的诗句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温庭筠《梦江南》)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秦观《江城子》)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栏桡(柳永《少年游》)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周邦彦《少年游》)

  大家且道,是伊模样,怎如念奴(李鹿《品令》)

  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谢逸《江神子》)

  万里云帆何时到?送孤魂,目断青山阻。谁为我,唱金缕(叶梦得《贺新郎》)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万俟咏《长相思》)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陆游《钗头凤》)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

  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辛弃疾《念奴娇》)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辛弃疾《念奴娇》)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升(吴文英《风入松》)

  江水添将愁更满,茫茫直与长天远(屈大均《鹊踏枝》)

  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夏完淳《卜算子》)

  风一更,雨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纳兰性德《长相思》)

  看取青青池畔,泪痕点点凝斑(张惠言《木兰花慢》)

  莫更伤心,可怜秋到,无声更苦(项鸿祚《水龙吟》)

  断魂还逐晚潮回,相映枝头红更苦(郑文焯《玉楼春》)

  摇落事,向空山,休问杜鹃(朱祖谋《声声慢》)

  碧苔深锁长门路,总为娥眉误。

  啼鸟惊魂,飞花溅泪,山河愁锁春深。

  教育我们面对考验要从容不迫的诗句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其他还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于谦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形容形势紧迫的诗句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②,甲光向日金鳞开③。

  角声满天秋色里④,塞土燕脂凝夜紫⑤。

  半卷红旗临易水⑥,霜重鼓寒声不起⑦。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⑧。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据说,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贺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率为常。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诗尚奇诡,绝去畦径,当时无能效者。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仕为协律郎。卒年二十七。诗四卷,外集一卷。今编诗五卷。

  [注释]

  ①雁门太守行:乐府相和歌瑟调三十八曲之一。

  ②这句以黑云压城好象将要摧毁的形象,表现形势紧急。

  ③这句说,太阳照射在将士鱼鳞般的铠甲上,光芒耀眼。

  ④角:古代军中的号角。角声满天,是描写战斗的激烈。

  ⑤燕脂:即胭脂,指战士流的血象胭脂一样红。这句说,塞上战士们的鲜血在夜里和土壤凝结成紫色。

  ⑥半卷红旗:红旗不能充分展开,描写急行军的样子。易水:在今河北省易县。

  ⑦这句说天冷霜重,鼓皮受潮,响声不大。

  ⑧君:皇帝。黄金台: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战国时,燕昭王筑台,置千金于台上,以招揽天下“贤能”。玉龙:这里指宝剑。这两句说,为了报答皇帝的重视,决心手提宝剑,为他战死。

  [译文]

  军情急,狼烟四起烽火腾空,敌情重,乌云压城危城撼动。夕阳下,敌兵的铠甲闪鳞光,残阳中,攻城的刀枪在晃动。

  角声振,撕裂长空满天飞扬,怒吼声,伴随秋风阵阵悲壮。边塞上,一场血战可歌可泣,战士血,凝成胭脂夜色更浓。

  红旗半卷,直逼易水,奇兵飞袭,鼓面冻裂,鼓声不响,寒霜重重。

  愿报那黄金台上恩情隆,手握宝剑为统一祖国往前冲!

  赏析

  这首短诗,后面写兵临易水、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斗有关。但前四句着重写景,除“甲花”、“角声”表明此处有兵士而外,围城、突围等等全无明确描写。因此,解说之分歧,多出于对“言外之意”的不同体会。“言”外之“意”虽在“言”外,仍然来自“言”。一首诗积字成句,积句成篇,成为有内在联系的整体。这篇诗前四句颇难碓解,后四句却比较显豁。说清后四句,再反观前四句,通篇的意义便不难领会。

  先看后四句。“半卷红旗临易水”,暗示“临易水”之前有一段进军过程。“半卷红旗”是为减少阻力,是进军的特征,如“红旗半卷出辕门”之类。“临”字也表现行军的动势。那么,“临易水”之后是否遇上敌军?如果遇到的话,力量对比如何?形势对谁有利?这一切,后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却比较明晰:一、“临易水”表明前进受阻,又令人联想起《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二、击鼓为了进军,而“霜重鼓寒声不起”通过自然条件的不利暗示出战争形势的严峻。三、末尾两句,写主将提剑上阵,誓作殊死战斗以报君恩,则大敌当前,已不言可知。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

  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角”,古代军用乐器。《北史·齐安德王延宗传》有“吹角收兵”的记载。联系上下文看,“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塞上胭脂”,旧注引《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释,大致不错。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随,敌军倘要渡水,便可能全军覆役,因而只能背水一战。“陷之死地而后生”,想到韩信的背水阵,就知道追兵面临的形势何等严峻!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严峻形势的反映。至于快战的结果如何,却让读者去想象。诗人运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现独特的艺术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虚见实、以声显形、以部分代全体,给读者留下了过于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读者的理解因人而异。

  意象新奇,设色鲜明,造型新颖,想象丰富而奇特,这是李贺诗歌的突出特点。在《雁门太守行》里,这些特点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体现。仅以后两句为例,看看他如何注意设色和造型。这两句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却不用概念化语言,而通过造型、设色、突出主将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活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玉龙”,唐人用以称剑。黄金、白玉,其质地和色泽,都为世人所重。“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借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

2020-08-10


上一篇:尺的诗句 有关尺子的诗词

下一篇:嘉峪关诗句 嘉峪关诗句最出名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