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组词成语:饮食文化中的精妙表达160


筷子,作为中华民族传承了数千年的饮食工具,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文语言中衍生出了不少筷组词成语,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饮食文化中的细致入微和妙趣横生。

一、筷不离手

比喻经常吃饭,形容生活富足安定。相传,宋代苏轼偶然到一家面店吃面,店家见他文人打扮,便随手拿了一双筷子给他。苏轼见状,大笑:“我虽是客,但也并非乞丐,何用筷子耶?”店家解释道:“我店中规矩,一手交钱,一手交筷子。”苏轼这才明白,于是接过筷子,大快朵颐。从此,“筷不离手”便成为了一种形容生活富足安定的成语。

二、执箸从容

比喻做事从容不迫,不慌不忙。相传,汉朝名将韩信初入军营时,曾被同袍嘲笑武艺不精。韩信从容不迫地拿起筷子,施展了一套舞筷的绝技,筷影纷飞,令人赞叹不已。同袍们这才意识到韩信的非凡才能,从此对他刮目相看。“执箸从容”也由此成为一种形容做事沉着冷静的成语。

三、箸如山倒

比喻吃饭时狼吞虎咽,形容饥饿难耐。相传,三国时期,曹操与袁绍交战,军粮匮乏。曹操命士兵们每人发一根筷子,告诉他们以此来度过饥荒。士兵们饥不择食,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筷子如山倒一般落下。曹操见状,不禁感慨:“箸如山倒,可见军中饥甚!”“箸如山倒”也由此成为一种形容饥饿难耐的成语。

四、箸箸夹情

比喻感情亲密,无话不谈。相传,唐朝诗人白居易与刘禹锡交好,常在一起诗酒唱和。有一次,白居易请刘禹锡吃饭,二人觥筹交错,谈笑风生。刘禹锡每夹一口菜,白居易都抢着夹走,说是要品尝一下刘禹锡的口味。白居易也乐得奉陪,二人箸箸相夹,感情愈发深厚。“箸箸夹情”也由此成为一种形容感情亲密的成语。

五、箸头风起

比喻吃东西时细嚼慢咽,形容品味独特。相传,清朝美食家袁枚嗜食螃蟹,每次吃蟹时,都细细品尝,绝不放过一丝蟹肉。他经常用筷子挑剔蟹肉,带起阵阵风声,周围的人闻之垂涎不已。袁枚自嘲:“箸头风起,可见蟹味醇香!”“箸头风起”也由此成为一种形容品味独特的成语。

六、箸底芥舟

比喻微不足道的小事。相传,晋朝书法家王羲之常在吃饭时用筷子挑起芥末,放置在饭碗边缘。一次,他的朋友看到后,嘲笑道:“王大书法家,连芥末这么小的事也要用筷子挑?”王羲之不以为然,笑道:“箸底芥舟,亦是风流。”“箸底芥舟”也由此成为一种形容微不足道小事的成语。

七、箸羹满腹

比喻学识或见识浅薄。相传,唐朝宰相李泌年少时,曾拜访隐士张果。张果见他虽然年幼,但言语间颇有几分见识,便想试探一下他的学识。他命人端来一碗羹汤,然后用筷子舀了一勺羹,放在李泌面前。李泌以为张果要给他喝羹,便端起勺子一口喝下。张果哈哈大笑:“箸羹满腹,何堪大任?”“箸羹满腹”也由此成为一种形容学识或见识浅薄的成语。

八、箸口生花

比喻说话动听,言辞巧妙。相传,南朝宋国名将檀道济每次出征前,都会在军中大宴部下。他酒过三巡之后,便会拿起筷子,在宴席上高声赋诗,其语言慷慨激昂,令人热血沸腾。士兵们无不钦佩,纷纷称赞檀道济“箸口生花”。“箸口生花”也由此成为一种形容说话动听,言辞巧妙的成语。

九、箸指人口

比喻用筷子夹起食物,直接送到嘴里。相传,清朝康熙帝与群臣共餐时,常会用筷子夹起食物,送到大臣嘴里。大臣们受宠若惊,纷纷跪下叩谢。这种行为也被称为“箸指人口”。“箸指人口”也由此成为一种形容皇帝对臣子恩宠有加的成语。

筷组词成语,犹如中华饮食文化中的一粒粒珍珠,闪耀着智慧和趣味的光芒。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也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饮食文化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2025-01-20


上一篇:房舍成语,妙语连珠

下一篇:中文中“倚”的丰富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