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析“史”字组词:从历史记录到文化传承的语言图景250

[史组词有哪些词语]


汉字“史”,一个看似简洁的方块字,却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与深邃智慧。它不仅是“历史”的代名词,更是记录、传承、审视过去的重要符号。作为一个中文语言专家,我将带领大家深入探究“史”字在汉语中的丰富组词,从其核心意义出发,拓展至其在学术、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延伸,揭示这个汉字所构建的语言图景,感受其背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史”字最初的甲骨文形象,常被解释为“持简之手”,象征着记录历史的官员或行为。这直接点明了“史”的核心意义——记录与历史。在现代汉语中,以“史”字构成的词语,绝大多数都围绕着这层核心意义展开。

一、 “史”字组词的核心与基础:关乎“历史”本身


最直接、最基础的组词便是“历史”(lìshǐ)。这个词语几乎是“史”字最广为人知,也是最直接的指代。它泛指人类社会过去的一切活动,是时间维度上事件发展的总和。由此延伸出围绕“历史”学科及其研究的诸多词语:


史学 (shǐxué): 指研究历史的学问,是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它探究人类社会的起源、发展、变迁的规律,帮助我们理解现在、展望未来。例如:“史学研究需要严谨的考证精神。”


史学家 (shǐxuéjiā): 专精于历史研究的学者。他们通过解读史料、分析事件,构建对历史的理解。例如:“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


史料 (shǐliào): 研究历史所依据的材料,包括文字记载、文物古迹、口头传说等。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史学研究的生命线。例如:“这些出土文物是研究商代历史的珍贵史料。”


史观 (shǐguān): 个人或群体对历史的看法、观点和评价体系。不同的史观会导致对同一历史事件截然不同的解读。例如:“马克思主义史观强调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史实 (shǐshí): 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实。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史学家需要通过考证辨别史实的真伪。例如:“南京大屠杀是铁证如山的史实,不容否认。”


史迹 (shǐjì): 历史上留下的遗迹或事迹。可以是古建筑、遗址,也可以是某个著名人物的活动轨迹。例如:“长城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的伟大史迹。”


史册 (shǐcè): 指记载历史的典籍或篇章。常用来形容重要的事件被永久记录下来。例如:“他的英勇事迹将永载史册。”


史籍 (shǐjí): 泛指一切记载历史的典籍。这个词语的范围比“史册”更广,可以指任何历史文献。例如:“我国古代史籍浩如烟海,为后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史诗 (shǐshī): 一种叙述英雄事迹或民族历史的宏大叙事诗歌。它不仅是文学形式,也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和价值观。例如:“荷马史诗是西方文学的奠基之作。”

二、 “史”字组词的分类与类型:不同维度的历史呈现


“史”字还能与其他词语组合,形成不同类型或时间段的历史概念:


1. 按时间划分:

古代史 (gǔdàishǐ): 指远古时期到近代以前的历史。
近代史 (jìndàishǐ): 通常指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夕的历史,或更广义地指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历史。
现代史 (xiàndàishǐ): 通常指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或更广义地指20世纪以来的历史。
当代史 (dāngdàishǐ): 指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历史,或更广义地指当下正在发生的历史。
通史 (tōngshǐ): 贯通某一国家或某一时期全部历史的著作。例如:《资治通鉴》是一部著名的通史。
断代史 (duàndàishǐ): 只记述某一特定朝代或某一特定时期历史的著作。例如:《汉书》是一部断代史。


2. 按性质或来源划分:

正史 (zhèngshǐ): 指官方修订的、被认为具有权威性和真实性的历史著作。在中国,特指“二十四史”。
野史 (yěshǐ): 指民间流传的、非官方的、带有传奇色彩的历史记载,常包含一些未经考证或添油加醋的内容。与正史相对。
信史 (xìnshǐ): 真实可信的历史记载。强调其可靠性。
外史 (wàishǐ): 指正史以外的史书或传记,也常指某种文学体裁。如《儒林外史》。
秘书 (mìshū): 虽然现在主要指负责文书工作的职位,但在古代,特别是汉代以前,“秘书”一词也有掌管图书文献和史籍的官员之意。


3. 按地域或专题划分:

世界史 (shìjièshǐ): 研究全人类历史的学科。
中国史 (zhōngguóshǐ): 专门研究中国历史的学科。
地方史 (dìfāngshǐ): 研究某一地区历史的学科。
科技史 (kējìshǐ): 研究科学技术发展史的学科。
思想史 (sīxiǎngshǐ): 研究人类思想演变的历史。
艺术史 (yìshùshǐ): 研究艺术发展历程的学科。
经济史 (jīngjìshǐ): 研究经济发展过程的学科。

三、 “史”字作为古代官职与文化符号


在古代,“史”不仅仅是历史本身,更是一种重要的官职,以及由此衍生的文化意象:


史官 (shǐguān): 中国古代掌管记载和编纂历史的官员。他们肩负着“秉笔直书”的职责,是历史的记录者和守护者。例如:“古代史官的职责是记录帝王的言行和国家的重大事件。”


太史 (tàishǐ): 古代史官之长,职位重要,往往还兼管天文、历法等。司马迁就曾任太史令。例如:“太史公(司马迁)发愤著书,流芳百世。”


青史 (qīngshǐ): 本指古代用竹简或木简作为书写材料,因竹简经火烤去水,表面呈青色,故称“青史”。后引申为历史,特指记载于史册的功绩或名声。这是一种美好的文化意象,象征着不朽的声誉。例如:“名垂青史”、“彪炳青史”。


汗青 (hànqīng): 同样指代史册、史籍。古人著书于竹简,为防止虫蛀,需先用火烤干竹汁(称为“汗”),再用青漆书写。故“汗青”成为史册的代称。例如:“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御史 (yùshǐ): 虽不直接等同于史官,但在古代,御史常兼有监察、记录和奏报的职责,其奏章也会成为重要的历史文献。例如:“御史台是古代重要的监察机构。”

四、 “史”字在成语、谚语中的运用


“史”字在汉语的成语和固定搭配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得语言表达更具历史感和深意:

史无前例 (shǐwúqiánlì): 形容前所未有,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强调其独特性和突破性。例如:“这次科技突破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史无前例的创举。”
名垂青史 (míngchuíqīngshǐ): 名字永远记载在史册上,流传后世。形容功绩卓著,永垂不朽。
彪炳史册 (biāobǐng shǐcè): 光辉的业绩载入史册,永垂不朽。与“名垂青史”近义。
青史留名 (qīngshǐ liúmíng): 同“名垂青史”。
罄竹难书 (qìngzhúnánshū): 即使把所有的竹子砍光做成竹简,也难以写尽(多指罪恶)。这个成语的“竹”字,正是古代书写材料的代称,间接体现了“史”与记录的紧密联系。
史海钩沉 (shǐhǎi gōuchén):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打捞、挖掘珍贵的史料或被遗忘的事件。形容对历史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五、 “史”字作为姓氏及音译词


除了上述意义,“史”也是一个常见的姓氏,例如“史可法”(明末抗清名将)。在现代汉语中,“史”还常用于音译外来人名或地名:

史密斯 (Shǐmìsī): 最常见的英文姓氏Smith的音译。
史蒂文 (Shǐdìwén): 英文名Steven的音译。
史蒂芬 (Shǐdìfēn): 英文名Stephen的音译。
史蒂尔 (Shǐdì'ěr): 英文姓氏Steel的音译。
史瓦西 (Shǐwǎxī): 德国天文学家Schwarzschild的音译。



通过对“史”字组词的深入解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汉字不仅是一个记录过去、传承文明的工具,更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文化符号。它从最基础的“历史”概念,扩展到具体的史学学科、不同类型的历史著作、古代的官方职位,再到富有文化意蕴的成语和象征意义。


“史”字所构筑的语言图景,清晰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对历史的重视、对知识的传承以及对民族精神的赓续。无论是浩瀚的《史记》,还是地方志中的点滴记载,无不凝聚着“史”的精髓。理解“史”的组词,不仅是掌握汉语词汇的丰富性,更是洞悉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一把钥匙。它提醒着我们,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而“史”字本身,就是我们与过去连接的永恒桥梁。

2025-10-18


上一篇:中文“土”字三字词语大全:深度解析其多重含义与用法

下一篇:汉字“古”的二字词语深度解析:从古老到古风,探索其文化意蕴与实用组词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