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多音字“召”:zhào与shào的发音、组词与实用辨析全攻略296


中文汉字博大精深,其中不乏一字多音、一音多义的现象,这既是其魅力所在,也给学习者带来了挑战。在众多多音字中,“召”字无疑是一个典型代表。它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读音:zhào 和 shào,其词义和应用场景也因此大相径庭。本文将以“召多音字组词语”为核心,深入剖析“召”字的不同读音、常用组词、词义辨析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实际应用,旨在帮助学习者全面掌握这个字,避免混淆,提升语言精准度。

“召”字的字形简单,仅由“刀”和“口”两部分组成,但其历史悠久,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出现,最初多与呼唤、命令等行为相关。随着语言的演变,其读音和词义也逐渐分化,形成了如今的多音字现象。

一、“召”(zhào)——呼唤、召唤、引致

当“召”读作zhào时,其核心意义通常与“呼唤、命令、招引、导致”等相关。这是“召”字在现代汉语中最常见、最活跃的读音,广泛应用于日常交流、公文写作和文学作品中。

1. 呼唤、召集类词语


这类词语表达的是主动发出指令,使人或物聚集、到来。

召集 (zhàojí): 指召集人员开会、集合,带有组织性、正式性。

例句:校长召集全体教师开会,商讨教学改革方案。

例句:这次集会由学生会召集,旨在讨论社团活动计划。

召唤 (zhàohuàn): 比“召集”更具情感或精神上的感召力,常指呼唤、号召人们行动,或某种内在的吸引力。

例句:英雄的号召力,常常能召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

例句:远方的故乡,在游子的心中永远是一种温柔的召唤。

例句:他听从内心的召唤,毅然辞职创业。

召见 (zhàojiàn): 指上级召见下级,或地位高的人召见地位低的人,带有明显的上下级关系和正式会见性质。

例句:皇帝召见大臣,商议国家大事。

例句:大使被外交部召见,就近期事件进行说明。

召回 (zhàohuí): 多指产品因质量问题被厂商要求退回,或国家召回驻外人员等,强调撤回。

例句:由于刹车系统存在缺陷,该公司决定召回所有同型号汽车。

例句:鉴于局势紧张,我国政府决定召回所有在疫区公民。

召请 (zhàoqǐng): 邀请,多指以正式或隆重的方式邀请。

例句:他被召请到宫中,为公主诊病。

例句:大会特意召请了几位知名学者进行专题讲座。

召募 (zhàomù): 招募、征募,多用于征兵、招纳人才等。

例句:古时,每逢战乱,朝廷都会召募青壮年入伍。

例句:这家公司正通过各种渠道召募软件工程师。

召集令 (zhàojí lìng): 要求人们集合的命令或通知。

例句:收到召集令后,所有预备役人员必须立即报到。

召之即来 (zhào zhī jí lái): 一个常用成语,形容只要一声召唤,立刻就会到来,强调行动迅速,服从性强。

例句:这支队伍训练有素,召之即来,来之即战。

例句:他忠心耿耿,对老板的吩咐总是召之即来。

2. 招引、导致、引致类词语


这类词语中的“召”字,往往带有“吸引、招致、引发”的含义,通常用于表达某种行为或情况所带来的后果,尤其是负面后果。

召祸 (zhàohuò): 指招致灾祸,常用于警示人们不要做坏事,以免引火烧身。

例句:贪婪无度,必将召祸上身。

例句:此举如同玩火,恐有召祸之虞。

召灾 (zhàozāi): 指招致灾难,与“召祸”意思相近,强调带来不幸的后果。

例句:环境污染严重,终将召灾及身,自食恶果。

召致 (zhàozhì): 招引,导致。这个词与“招致”意思相近,但在现代汉语中,“招致”更为常用,而“召致”则多见于古典或书面语中。

例句:他的傲慢无礼,召致了众人的不满。

例句: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最终召致了公司的巨大损失。

3. 与“招”字的区别


值得注意的是,“召”(zhào)与“招”(zhāo)在意义上常有重叠,如“招募”与“召募”、“招集”与“召集”。但在现代汉语中,两者的使用习惯有所分化:
“招” (zhāo) 侧重于“伸手示意、引诱、吸引、惹起”。

例句:招手(示意)、招引(吸引)、招惹(惹起)、招牌(标志)、招投标(招标投标)。
“召” (zhào) 侧重于“命令、呼唤、聚集、导致”。

例句:召集(组织性地集合)、召唤(号召)、召见(上级会见下级)。

虽然有时可通用,但“召”字在表达正式性、权威性、命令性以及古文中的“引致”含义时更为突出和准确。

二、“召”(shào)——古地名、古姓氏

当“召”读作shào时,其使用范围则极其有限,几乎全部集中在古代的地名、姓氏或与历史人物相关的专有名词中。这是“召”字的另一层历史沉淀,反映了古汉语中对一些特定地理和人物的命名习惯。

召陵 (Shàolíng): 中国古地名,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在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例如春秋时期著名的召陵之盟。

例句: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齐桓公曾于召陵会盟诸侯。

召公 (Shàogōng): 指召公奭(shì),西周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周文王之子。他是“三公”之一,封于召(今陕西岐山一带),辅佐周武王、周成王。

例句:召公与周公旦齐名,是西周初年最重要的开国功臣之一。

例句:召公的贤德和政绩,至今仍被后人称颂。

召伯 (Shàobó): 即召公奭,因其爵位为“伯”,故称“召伯”。《诗经召南》中“甘棠遗爱”的故事,就与召伯有关。

例句:《诗经》中的“甘棠”诗篇,歌颂了召伯的政绩与爱民如子。

召南 (Shàonán): 《诗经》中的一部分,与《周南》合称“二南”,是《诗经》“风”部的重要组成部分,收录了召公采风区域的民歌。

例句:《诗经召南》展现了周代初期南方地区的风土人情和道德观念。

召氏 (Shào shì): 姓氏,源自古代召公的封地。

例句:在百家姓中,召氏是一个比较罕见的姓氏。

可以看出,“召”(shào)的用法非常固定和特定,它不具有“召”(zhào)的通用语义功能,一旦出现,就基本可以确定是与古代历史、地理或人物相关的专有名词。

三、多音字“召”的辨析与学习策略

对于“召”这个多音字,掌握其不同读音和词义的关键在于上下文语境。以下是一些实用的辨析和学习策略:

以高频词语为突破口: 记住“召集”、“召唤”、“召回”、“召见”等核心高频词,这些词语的发音都是zhào,涵盖了“召”字最主要的语义。一旦遇到这些词,立刻想到读zhào。

把握核心语义: 当“召”表示“呼唤、命令、聚集、招致”等现代常用意义时,一律读zhào。这是其作为动词的主要读音。

专有名词特例记忆: 读shào的情况非常特殊,几乎只出现在古代的地名、人名或文学作品的篇章名中。遇到“召陵”、“召公”、“召伯”、“召南”时,才考虑读shào。如果不是这些特定名词,那么读zhào的概率接近100%。

联系历史文化背景: 对于读shào的词语,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典故和文化背景,有助于加深记忆。例如,提及“召公”,自然会联想到西周的贤臣和“甘棠遗爱”的故事。

勤查字典,多听多读: 在不确定时,养成查阅权威词典的习惯。同时,多听标准普通话的音频材料,如新闻播报、有声读物,感受“召”字在不同语境中的实际发音。

注意与“招”的区分: 虽然有些词语语义相近,但“召”和“招”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汉字。在书写和正式语境中,务必准确区分,避免混淆。


“召”作为一个典型的中文多音字,其zhào和shào两种读音承载着截然不同的语义功能。读zhào时,它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动词,广泛应用于呼唤、命令、聚集和引致等语境中,形成了“召集”、“召唤”、“召回”等大量高频词语。而读shào时,它则是一个历史的印记,被限定在“召陵”、“召公”等少数专有名词中,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

全面掌握“召”字的多音用法,不仅是对一个汉字的深入理解,更是对中文语言精妙之处的领悟。通过本文的详细梳理和辨析,相信读者能更清晰地认识“召”字的不同面貌,并在实际运用中做到精准无误。在中文学习的道路上,每一个多音字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探究。

2025-10-26


上一篇:深入掌握“慌”:拼音、常用组词及语境辨析

下一篇:“疙瘩”的“疙”字怎么组词?常见双字词语全解析与用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