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巫山曲》赏析[1650字]96

巫山曲
孟郊
巴江上峡重复重, 阳台碧峭十二峰。
荆王猎时逢暮雨, 夜卧高丘梦神女。
轻红流烟湿艳姿, 行云飞去明星稀。
目极魂断望不见, 猿啼三声泪滴衣。
乐府旧题有《巫山高》,属鼓吹曲辞。 古辞言江淮水深,无梁可渡,临水远望,思归而已。 (《乐府解题》)而六朝王融、范云所作 杂以阳台神女之事,无复远望思归之意 ,孟郊此诗就继承这一传统,主咏巫山神女的传说故事(出宋玉《高唐》《神女》二赋)。本集内还有一首《巫山行》为同时作,诗云: 见尽数万里,不闻三声猿。但飞萧萧雨,中有亭亭魂。 则二诗为旅途遣兴之作欤?
巴江上峡重复重 ,句中就分明有一舟行之旅人在。沿江上溯,入峡后山重水复,屡经曲折,于是目击了著名的巫山十二峰。诸峰 碧丛丛,高插天 (李贺《巫山高》), 碧峭 二字是能尽传其态的。十二峰中,最为奇峭,也最令人神往的,便是那云烟缭绕、变幻幽明的神女峰。而 阳台 就在峰的南面。神女峰的魅力,与其说来自峰势奇峭,无宁说来自那 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的巫山神女的动人传说。次句点 阳台 二字,是兼有启下的功用的。
经过巫峡,谁不想起那个古老的神话,但有什么比 但飞萧萧雨 的天气更能使人沉浸入那本有 朝云暮雨 情节的故事境界中去的呢?所以紧接着写到楚王梦遇神女之事: 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 本来,在宋玉赋中,楚王是游云梦、宿高唐(在湖南云梦泽一带)而梦遇神女的。而 高丘 是神女居处(《高唐赋》神女自述: 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 )。一字之差,失之千里,却并非笔误,乃是诗人凭借想象,把楚王出猎地点移到巫山附近,梦遇之处由高唐换成神女居处的高丘,便使全诗情节更为集中。这里,上峡舟行值雨与楚王畋猎值雨,在诗境中交织成一片,冥想着的诗人也与故事中的楚王神合了。以下所写既是楚王梦中所见之神女,同时又是诗人想象中的神女。诗写这段传说,意不在楚王,而在通过楚王之梦以写神女。
关于 阳台神女 的描写应该是《巫山曲》的画龙点睛处。 主笔有差,余笔皆败。 而要写好这一笔是十分困难的。其所以难,不仅在于巫山神女乃人人眼中所未见,而更在于这个传说 人物 乃人人心中所早有。这位神女绝不同于一般神女,写得是否神似,读者是感觉得到的。而孟郊此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写好了这一笔。诗人是紧紧抓住 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高唐赋》)的绝妙好辞来进行艺术构思的。神女出场是以 暮雨 的形式: 轻红流烟湿艳姿 ,神女的离去是以 朝云 的形式: 行云飞去明星稀 。她既具有一般神女的特点,轻盈飘渺,在飞花落红与缭绕的云烟中微呈 艳姿 ;又具有一般神女所无的特点,她带着晶莹湿润的水光,一忽儿又化着一团霞气,这正是雨、云的特征。因而 这一位 也就不同别的神女了。诗中这极精彩的一笔,就如同为读者心中早已隐隐存在的神女揭开了面纱,使之眉目宛然,光彩照人。这里同时还创造出一种倏晦倏明、迷离恍惝的神话气氛,虽则没有任何叙事成分,却能使人联想到《神女赋》 欢情未接,将辞而去,迁延引身,不可亲附 及 暗然而暝,忽不知处 等等描写,觉有无限情事在不言中。
随着 行云飞去 ,明星渐稀,这浪漫的一幕在诗人眼前慢慢闭拢了。于是一种惆怅若有所失之感向他袭来,恰如戏迷在一出好戏闭幕时所感到的那样。 目极魂断望不见 就写出其如痴如醉的感觉,与《神女赋》结尾颇为神似(那里,楚王 情独私怀,谁者可语,惆怅垂涕,求之至曙 )。最后化用古谚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作结。峡中羁旅的愁怀与故事凄艳的结尾及峡中凄迷景象融成一片,使人玩味无穷。
全诗把峡中景色、神话传说及古代谚语熔于一炉,写出了作者在古峡行舟时的一段特殊感受。其风格幽峭奇艳,颇近李贺,在孟郊诗中自为别调。孟诗本有思苦语奇的特点,因此偶涉这类秾艳的题材,便很容易趋于幽峭奇艳一途。李贺的时代稍晚于孟郊,从中似乎可以窥见由韩、孟之奇到李贺之奇的发展过程。

2022-12-29


上一篇:孟郊《怨诗》[1167字]

下一篇:武元衡《赠道者》赏析[86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