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起彼伏成语精讲:释义、用法、造句与深度解析,一篇掌握动态之美310


在浩瀚的汉语词汇海洋中,成语如同颗颗璀璨的明珠,以其凝练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此起彼伏”便是这样一颗富有生命力、充满动态美的成语。它不仅描绘了事物交替出现、连绵不绝的景象,更蕴含着一种辩证统一的哲学思考。作为一名中文语言专家,我将带领大家深入剖析“此起彼伏”这一成语的奥秘,从其字面含义、引申意义、到具体用法、造句示例以及与近义词的辨析,力求让读者一篇掌握其精髓,并在实际运用中挥洒自如,点缀出语言的生动与活力。

一、成语释义与来源探究:动态交替,连绵不绝

“此起彼伏”由四个汉字组成,字面意思非常直观:“此”指这里,这个;“起”指升起,出现;“彼”指那里,那个;“伏”指落下,隐没。四个字合在一起,其基本含义便是:这里升起来,那里又落下去了;或者说,这一个刚刚出现,那一个又接着出现了,呈现出一种交替进行、连绵不绝、互不间断的状态。

这种状态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强调一种动态的、持续的、有节奏的起落或出现。它描绘的是一个整体上保持活跃,但具体组成部分却在不断变化、交替显现的画面。例如,波浪在海面上翻涌,一座浪头刚刚卷起,另一座又已落下,但海浪的运动从未停止;又如此起彼伏的掌声,虽然每一声掌声都有其始末,但整个掌声的氛围却持续不断,连绵不绝。这种动态的描绘,使得“此起彼伏”具有极强的画面感和声音感。

关于“此起彼伏”的精确出处,不像许多典故成语那样有明确的经典记载或故事背景。它更像是一个在长期语言实践中,人们根据对自然现象和生活经验的观察,约定俗成地形成的描述性成语。在宋代以后的文学作品和口语中,其使用频率逐渐增高,成为了一个广泛认用的、形容事物连续不断、交替出现的生动表达。它反映了古人对世间万物此消彼长、循环往复的朴素理解。

二、语境分析与用法详解:何时何地,精准运用

“此起彼伏”作为形容词性成语,在句子中通常作谓语、定语或状语,其适用语境非常广泛,能够描绘各种动态的、连续的场景。理解其用法,关键在于把握其“交替出现”、“连续不断”的核心特征。

1. 描绘声音:这是“此起彼伏”最常见且最具表现力的用法之一。它可以形容各种连续的、间歇性的声音,营造出一种热闹、紧张或富有生命力的氛围。
例如:欢呼声此起彼伏,掌声此起彼伏,蛙鸣此起彼伏,枪声此起彼伏,讨论声此起彼伏。

2. 描绘景象或自然现象:当事物在空间上或时间上呈现出连续的、起伏不定的状态时,便可使用此成语。
例如:浪花此起彼伏,山峦此起彼伏,人潮此起彼伏,灯光此起彼伏。

3. 描绘抽象事物或事件:“此起彼伏”也可以用于形容抽象概念或事件的连续出现、不断发生,强调其绵延性和影响力。
例如:挑战此起彼伏,问题此起彼伏,思潮此起彼伏,矛盾此起彼伏,创新此起彼伏。

4. 语法结构:
作谓语:直接置于主语之后,构成“主语 + 此起彼伏”的结构。

例:全场观众的掌声此起彼伏。

作定语:通常加“的”字,修饰名词,构成“此起彼伏的 + 名词”的结构。

例:耳畔传来此起彼伏的欢呼声。

作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方式,通常加“地”字,但此用法相对较少,且有时可省略“地”。

例:音乐会上,美妙的旋律此起彼伏地响起。 (这种用法不如作谓语或定语自然,更多时候“此起彼伏”本身就带有状语的意味)

三、造句示例与深度解析:活学活用,精彩呈现

以下通过具体例句,展示“此起彼伏”在不同语境下的精准运用,并进行简要解析,以助读者深入理解其 nuanced 之美。

1. 描绘声音的生动:
例句:夜幕降临,山谷里蛙鸣此起彼伏,仿佛在演奏一曲夏日交响乐。

解析:“蛙鸣此起彼伏”形象地描绘了夜晚山谷中,一只又一只青蛙的叫声接连不断地响起,相互应和,形成一片热闹而自然的声景。它不仅仅是“很多青蛙叫”,更是强调了叫声的连续性和动态感。
例句:演唱会现场,粉丝们的尖叫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将气氛推向高潮。

解析:此句展现了演唱会的热烈气氛,观众的呼喊声和尖叫声没有一刻停歇,但又并非单调的齐声,而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充满活力和激情。
例句:赛场上,随着运动员的精彩表现,观众席上爆发出此起彼伏的掌声和喝彩声。

解析:“此起彼伏”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掌声和喝彩声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它们不是同时爆发又同时停止,而是随着比赛进程和精彩瞬间,不断地涌现和消退,共同构成激动人心的氛围。

2. 描绘景象的动态:
例句:站在海边,看着眼前此起彼伏的浪花,心情也变得开阔起来。

解析:“浪花此起彼伏”生动地勾勒出海面上波涛汹涌、连绵不绝的景象,每一朵浪花都有其升腾和破碎的瞬间,但整体的波浪运动却永不停歇,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灵的放松。
例句:穿越山区,只见群山逶迤,峰峦此起彼伏,宛如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

解析:这里用“此起彼伏”形容山峰高低错落、连绵不绝的景象,强调了山脉的层次感和绵延感,使画面更具立体感和气势。
例句:节假日期间,热门景点内游人如织,人潮此起彼伏,摩肩接踵。

解析:“人潮此起彼伏”形容的是人流的涌动,有时密集,有时稍缓,但总体上持续不断,展现了景点热闹非凡的场景。

3. 描绘抽象概念的演变:
例句:在全球经济变革时期,各种新的商业模式和创新理念此起彼伏,令人目不暇接。

解析:此句用“此起彼伏”形容新商业模式和创新理念的不断涌现和更新迭代,强调了变革时期思想的活跃和创新的持续性,展现了竞争与发展的活力。
例句:在推进社会公平的道路上,各种矛盾和问题此起彼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解决。

解析:“矛盾和问题此起彼伏”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进程中挑战的复杂性和持续性,一个问题刚刚解决,新的问题又可能出现,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智慧。
例句:历史上,关于儒家思想的争论和评价一直此起彼伏,从未停息。

解析:这里用“此起彼伏”描述了思想争论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它不是一次性爆发,而是随着历史进程、时代背景的变化,不断地被重新审视、讨论和评价。

四、近义词辨析:细微之处,方显功力

“此起彼伏”在表达“连续不断”或“交替出现”时,与一些近义成语有相似之处,但在细微之处存在差异,精准辨析有助于更准确地遣词造句。

1. 此起彼伏 vs 络绎不绝 (luò yì bù jué):
络绎不绝:形容人、车、马等连续不断,接连而来。侧重于“不间断地来往”,强调的是数量多、连接不断。
此起彼伏:更侧重于“交替出现、此消彼长”的动态过程,可以用于声音、浪花、事件等,不限于人或物体的来往。
区别:“络绎不绝”强调连续性且主要用于形容“来往”;“此起彼伏”强调连续性中的“起落、交替”,适用范围更广。
例:马路上车辆络绎不绝。(强调来往不断)

远处传来此起彼伏的犬吠声。(强调声音的交替出现)

2. 此起彼伏 vs 层出不穷 (céng chū bù qióng):
层出不穷:形容事物或道理不断出现,没有穷尽。侧重于“新的事物不断涌现”,强调的是“多”和“新”。
此起彼伏:侧重于“交替出现,有起有落”,不一定强调“新”,更多是描述一种动态的循环或连续。
区别:“层出不穷”强调新生事物的“源源不断”;“此起彼伏”强调已有或类似事物的“交替显现”。
例: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强调新事物不断涌现)

会场上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议声此起彼伏。(强调争论声的连续和交替)

3. 此起彼伏 vs 接踵而至 (jiē zhǒng ér zhì):
接踵而至:形容一个接一个地到来。侧重于“顺序紧密、连续到达”。
此起彼伏:虽然也强调连续性,但更突出“起”与“伏”的交替,不一定强调严格的“先后到达”顺序。
区别:“接踵而至”强调到达的顺序和紧密性;“此起彼伏”强调动态的、交替的显现。
例:坏消息一个接踵而至,让他应接不暇。(强调消息的连续到达)

远方传来了此起彼伏的鼓点声。(强调鼓点声的交替响起)

4. 此起彼伏 vs 起伏跌宕 (qǐ fú diē dàng):
起伏跌宕:形容事物的发展或文笔的变化有很多波折,时而高潮,时而低谷。侧重于“曲折变化大,有戏剧性”。
此起彼伏:更侧重于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的“交替出现,连绵不绝”,不一定强调剧烈的“跌宕起伏”。
区别:“起伏跌宕”强调的是大起大落、曲折性;“此起彼伏”强调的是连续的、交替的动态。
例:这部小说的情节起伏跌宕,引人入胜。(强调情节的曲折变化)

山间小溪的流水声此起彼伏,悦耳动听。(强调水流声的连续动态)

五、成语的文化内涵与语言价值

“此起彼伏”这一成语的广泛使用,不仅展现了汉语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更折射出中国人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它传递了一种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宇宙观,以及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经历起伏、交替的辩证思想。无论是自然界的潮汐涨落、四季更迭,还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思潮涌动,无不体现着“此起彼伏”的规律。

在文学创作中,巧妙运用“此起彼伏”能极大地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它能将静态的描绘转化为动态的呈现,将单一的感受丰富为多维的体验。例如,用它形容战场上的号角声,能瞬间渲染出紧张激烈的氛围;用它形容孩童的笑声,则能描绘出天真烂漫的活力。这种语言的生命力,正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一个缩影。

结语

“此起彼伏”作为汉语中一个极具表现力的成语,以其简洁的四个字,描绘出万千世界中连续不断、交替出现的动态美。掌握其释义、用法和造句技巧,并能与其他近义词进行精准辨析,不仅能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更能加深对汉语文化深层魅力的理解。希望通过本文的深度解析,读者能够全面掌握“此起彼伏”的精髓,并在今后的交流与写作中,自信、准确、生动地运用它,让我们的语言充满活力与智慧。

2025-11-23


上一篇:深入解析量词“艘”:组词造句、用法辨析与船舶文化之旅

下一篇:掌握“哪个“与“哪些“:实用Which疑问句构词与表达指南